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一些老年人弯腰驼背,个子越来越矮;有的人经常感觉骨头里面疼痛难忍;还有些人轻轻滑倒,就可能导致骨折,甚至用力咳嗽也可能咳断几根肋骨……这都是骨质疏松引起的。每当看到相关的报道,我的心里就特别难受。作为一名从事保健行业的人,我深深地感受到骨质疏松对于长寿所带来的影响,所以在平常便对这一课题多加留意,积累了一些经验。为什么人老之后,骨质会疏松?《*帝内经》中说,五脏之中,肾主藏精,主骨生髓。肾精可以生化成骨髓,而骨髓是濡养我们骨骼重要的物质基础,人过了五六十岁,肾气开始减弱,肾精不足,骨头中的骨髓就相对减弱,进入一种空虚的状态;骨髓空虚了,周围的骨质就得不到足够的养分,就退化了,疏松了。尽管骨质疏松是人体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但它并不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们从少年开始,特别是在进入骨骼发育并逐渐定型的成人阶段,每天保证足够的身体锻炼,并坚持饮用至少克的牛奶或食用富含钙质的乳制品,那么当我们步入老年后,骨质疏松大多是能够预防的。
运动,养生当然,对于那些已经出现骨质疏松的老年人,也并非不能挽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理,骨质疏松症是完全可以缓解乃至根治的:多喝骨头汤,注重养肾,平时多喝点骨头汤,最好是牛骨汤,因牛骨中含大量的类黏朊。熬汤时,要把骨头砸碎,以一份骨头五份水的比例用文火煮,大约煮1~2小时,使骨中的类黏朊和骨胶原的髓液溶解在汤中。另外,还可以多吃一些坚果,像核桃仁、花生仁、腰果,这些果子都是果实,植物为了延续后代,把所有精华都集中到一起,有很强的补肾作用。“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肾精充盈了,骨髓、脑子就得到补充了。多参加体育活动,以走路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运动减少也是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进行适当的锻炼,肌肉对骨组织会产生一种机械应力的影响,肌肉发达则骨骼粗壮。因此,在青壮年期,应尽量参加多种体育活动。到了老年,最好的锻炼是每天走路,走到什么时候呢。走到身上微微有汗,气血开始运动起来就行了,这时内在的废弃物已经排出,这就达到目的了,不要大汗淋漓。
运动,健身,养生在前面,我已经多次谈到“筋骨相连”、“筋为骨用,筋能束骨”,很多时候筋出问题了,不能“束骨”了,骨头才会出问题。对于肩周炎来说,正是由于正气不足,肝肾虚损,最终导致筋脉失养所引起的。另外,腰间盘突出也是一样,由于筋的弹力减弱,不能把腰间盘里的骨头束统起来了,才使它们相互错位。中医一贯讲究辨证诊治,所以这两种病找到根儿,还是要从“筋”论治。
首先,对于肩周炎,可以用以下几种传统疗法:罐疗法,常用的拔罐穴位有肩井、肩前、肩贞、天宗等穴位。每次选两个穴位,交替使用。刮痧疗法采用的工具--刮痧板有许多种,传统的方法是使用牛角板,因其消*时易断裂,多不使用。主要使用玉制板,易于消*,可反复使用。刮痧时,应在施术部位涂抹刮痧油,减少刮痧时对皮肤的损伤,并加强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作用。常选用的经络有手臂外侧的肺经、大肠经。每周可刮1~2次。
运动,健身,养生中药热熨、热敷,可以选用活血化瘀、舒筋活络、消肿散结的中药热熨、热敷,同时也可服用养血荣筋丸、活血止痛散等中成药。自我功能锻炼,功能锻炼对肩周炎患者来说十分重要,特别是适当做大幅度肩关节的运动,对预防肩关节的粘连,肩部软组织的拘紧、挛缩,大有好处。弯腰转肩:患者弯腰垂臂,甩动患臂,以肩为中心,做由里向外,或由外向里的画圈运动,用臂的甩动带动肩关节活动。后伸下蹲:患者背向站于桌前,双手后扶于桌边,反复做下蹲动作,以加强肩关节的后伸活动。爬墙:患者面向站于墙前,双手上抬,扶于墙上,努力向上爬,要每天比前一天爬得高。
太极拳,健身气功,易筋经,八段锦,运动养生,这个动作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并步站立,周身放松,两手握拳于腰侧,眼看前方。接着,随着吸气,提肛收腹,重心移于右脚,右腿稍屈,左脚跟提起;同时,两掌背相靠于腹前,掌指朝下,眼平视前方;不停,左脚向左开步,稍宽于肩,随之重心移至两脚之间,两腿伸直。
太极拳,易筋经,八段锦,健身气功太极拳,健身气功,易筋经,八段锦,运动养生,同时,两掌由腕掌骨、第一指骨、第二指骨、第三指骨依次卷屈,顺势弹甲(指甲)变掌分别向左右分开达于体侧,掌高与肩平,两臂自然伸直,掌心朝上,眼平视前方。接下来,随着呼气,松腹松肛,重心移于左脚,身体左转;同时,左掌随左臂内旋曲肘握拳稍下落,拳心朝下,右掌随右臂内旋握拳顺势平摆至身体左前方,拳心朝下,眼看右拳;不停,右脚向左脚左后方插步下蹲成盘根步。
太极拳,健身气功,易筋经,八段锦,运动养生,同时,左拳下落于左胯旁,左臂成弧形,翘腕使拳眼朝后,拳距离胯约,右拳随身体右转和右臂内旋回屈收于右胸前,翘腕使拳心朝前,拳离胸约,眼向左平视。然后,随着吸气,提肛收腹,两拳变掌,右臂下沉,左臂上伸使两掌根相靠上托于胸前呈莲荷开放状,眼兼视双掌;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