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大街如何保护并活化?著名设计师胡杰风提出,应该坚持“六要六不要”原则。
1月25日和26日,海丰县委宣传部指导,海丰县融媒体联合民间公益组织举办的“湾区乡贤献智访谈”之“海城大街与名人故居保护与活化专题”两场献智沙龙分别在海丰融媒演播室和附城东芴陈洪故居举行,两场沙龙旨在进一步推进海丰县历史文化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促进海丰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
沙龙活动现场,海丰融媒体中心供图。
参加活动的嘉宾们认为,海丰历史人文资源非常丰富,民国时期尤其优秀。在这个时期,彭湃、陈炯明、钟敬文、马思聪等名人的史迹广为流传,这是海丰文化节点上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时至今日,海丰大街和名人故居作为一个文化载体见证了海丰的历史变迁,延续着城市的文脉,具有重要的历史信息、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但是在保护和利用中他仍存在系统性不高呈“碎片化”状态、不少故居年久失修、部分史料不全、整体开发力度不强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增强保护利用名人故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把挖掘、保护和利用工作谋划好、推动好、落实好,助力海丰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
著名设计师、跨界艺术家、策划人胡杰风表示:“海丰名人故居的保护与活化提升,我建议六要六不要”。所谓“六要”指的是:要尽快出台海丰名人故居的保护条例和措施;要科学拆除与名人故居极不协调的违建和无法修缮的配套用房;要保持大部分建筑外墙和地面的历史风貌(只要不是危楼,不同时期的岁月痕迹都尽量原貌保留);要合理配置出入道路和停车场(位),完善文旅指示系统、公共卫生间等配套设施,方便外地游客及本地消费者;要根据不同名人故居的实际情况,将室内外空间保护性利用活化起来,或后人居住,或名人故居博物馆,或文化艺术机构使用,或出租做民宿、咖啡、茶馆等用途,务必要使这些名人故居金玉;无论是什么人使用,何种经营业态,每一座名人故居都必须有科学、艺术的方式充分展现原主人的事迹、生活场景,同时具备小型名人博物馆的功能。
所谓“六不要”指:千万不要不加保护,最后一拆了之;不要简单粗暴的破坏性修复,切勿用一两种色彩统一粉刷装饰建筑的那种“穿衣戴帽”式改造;不要修复粉刷之后,空空如也,一锁了之;不要一味追求建筑主体及环境硬件的“翻新”而毁了近百年年自然形成的历史价值和岁月气息;不要让与名人故居文旅氛围不协调的商业进驻;不要用单一的“项目短期算账思维”来考虑项目推进的基本逻辑,建议凸显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利用的公益性和功能性定位。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罗建河教授、著名摄影师文建平、海丰民间文化爱好者章国新、林世典等嘉宾也参与讨论。嘉宾们围绕海丰县名人故居的现状、保护和利用等问题建言献策,提出了宝贵意见。
据悉,此次专题沙龙活动邀请海丰籍外出乡贤和行业翘楚、文化爱好者共同参与讨论,形式新颖,氛围轻松,嘉宾畅所欲言,积极探索更新遗产价值阐释、传播与共享的方式,提出贴近现实且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公众参与策略。将使社会公众深入了解海丰文化遗产价值,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与传承。沙龙节目的详细内容将于2月初在海丰融媒矩阵推出。
链接大街,你好吗?本文来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