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怀明针灸特色医案
周氏针灸传人周怀明,是郸城县针灸学会会长、郸城县针灸研究所所长,高级中医针灸师,特色针灸专家,中共*员,郸城县*协委员,郸城县劳模,郸城县五一奖章获得者。周口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周口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周口市第十二届和十四届针灸自然科学成果项目第一完成人。河南省针灸科普成果第一完成人,河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周怀明他擅长用针灸,通过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综合治疗疾病。经络理论临床上广泛用于辨证和取穴,是针灸和其他各科理论基础。不论内外妇儿各科,都可以针灸。在治病上以中医诊断、证属、治宜、选穴、方法为1体,现将周氏针灸医案的15个典型案例介绍如下。
(一)针刺治疗面瘫案例
云某,男,50岁,农民。年2月20日就诊。
自诉:右眼流泪,口眼歪向左侧,查右侧额纹变浅,右眼闭合时,漏白约0.3cm,右侧鼻唇沟变浅,右耳后压痛明显。在乡镇卫生院治疗效果不明显,经亲戚介绍,找针灸治疗。
西医诊断:周围性面神经炎
中医诊断:面瘫(外感风寒,气血阻滞)。
治法:以疏风散寒、活血通络
选穴:商阳(左)、阳白、下关、地仓(右)。
方法:商阳(左)放血少量即可。右侧阳白、下关、地仓刺血后,闪罐约5分钟。隔日治疗1次。10次后,右侧额纹全部出现,面部表情肌在静止时已看不出口眼歪斜,右眼露白消失,继续治疗2次而病愈。
体会:在临床上应用刺血疗法治疗有关疾病,多以病灶部位结合经络辨证配以远端取穴刺血治疗,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病灶部位刺血有疏通局部经气,调整全身气血的功用。根据经络辨证在远端特定穴刺血,可疏通经络,调理脏腑功能。二法结合,具有良好的效果。
(二)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案例
杨某,男,21岁,工人。年3月8日初诊。
自诉:左侧面肌无力2个月。2月前外出后觉左侧面部不适,漱口时左口角漏水。左眼闭合困难,流泪,下睑下垂。口角下垂,左口角不能鼓起,医院多次治疗效果不佳,经朋友介绍下,寻找针灸治疗。
西医诊断:面神经麻痹
中医诊断:面瘫(痰热阻络)
治法:清利湿热,化痰通络
选穴:头维、攒竹、太阳、四白、下关、地仓、合谷、丰隆、太冲。
方法:用电针仪。头维接电针正极,攒竹接电针负极,下关接电针正极,地仓接电针负极。留针通电30分钟,选连续波。
肢体继续留针,将左面部的针按左侧的治疗方案,针刺于右侧面部穴位,隔日治疗1次,12次为一个疗程。
体会:治疗面神经麻痹的常规方法疗效不佳,细思考,患者痰热阻络,瘀血阻滞,是久病难愈的关键。每次于患侧翳风,下关穴处放血后,患者感觉面部僵硬板直感顿减,面部感到轻松。此时,针刺患侧下关等穴处进针时阻力明显减小,瘀血除,痰热清,经络通,病遂愈。
(三)针刺治疗眼睑痉挛案例
赵某,女,29岁,工人。年3月12日就诊。
自诉:右眼下睑不自主跳动25天。因近期工作不顺,易急躁,夜休不佳,近半月出现右眼下睑不自主跳动。在医院治疗多次无效,在上班时候经同事推荐找针灸。
西医诊断:眼睑痉挛
中医诊断:面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
治法:平肝潜阳
选穴:双耳尖,耳针治疗,肝,神门,眼。
方法:均斜刺进针,留针30分钟。隔日治疗1次。以上法治疗6次,痊愈。
体会:眼睑痉挛,属中医面风范畴。多由性格急躁不能控制所致。双耳尖放血,有泻热熄风之功,肝开窍目,针刺耳穴肝可平肝止痉,神门可镇静熄风,眼为对应部位取穴,4穴合用,邪去病止。
(四)针刺治疗经期头痛案例
李某,女,36岁,工人。年4月18日就诊。
患者自诉:经期来潮头痛,背冷、恶心,经行后期量少。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经同班同学介绍,求针灸治疗。
西医诊断:头痛
中医诊断:头痛(气血亏虚,风邪外袭)
治法:补益气血,散寒祛风
选穴:神阙、百会、太阳(双)、印堂,风池(双)、肺俞(双)、肾俞(双)
方法:神阙艾盒灸,百会温和灸,太阳(双),印堂。风池(双)温针灸,肺俞(双)温针灸,肾俞(双)温针灸,针用补法,留针40分钟,灸20分钟。隔日治疗1次,12为一个疗程,治愈。
体会:产后之人,气血亏虚,复感风寒之邪,气血运行不畅,不能上荣脑髓脉络而致头痛。艾盒灸神阙,可温补下焦。艾灸百会,可升举清阳、太阳、印堂、风池(温针灸),肺俞(温针灸)合用,可疏风散寒,温通头部之经气,肾俞可补先天之本。依照“虚者补之,寒者热之的原则,在治疗上针用补法,加以艾灸及温针灸,达到了补益气血,祛风散寒,疏通经络之目的,故头痛当愈。
(五)针刺治疗女性痛经案例
李某,女,39岁,司机。年6月18日就诊。
患者自诉:经行腹部冷痛2年余,得热痛减,有逐月加重之趋势,痛每发于行经第三天,腹痛难忍,经期第4天痛减,经净痛止。舌青紫,苔白腻,脉沉紧。
西医诊断:痛经
中医诊断:痛经(寒湿凝滞)
治法:温经利湿,活血止痛
选穴:神阙、中极、次骨(双)、地机(双)
方法:神阙艾盒灸,针中极,次骨(双),地机(双)
针用泻法,留针4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治疗完毕,患者即觉腹痛大减,下腹转温。嘱患者每次行经前10天接受针灸治疗,隔日1次,6天为1疗程,治疗痊愈。
体会:中医认为痛经的发生,与寒湿伤及胞宫,经血为寒湿所凝、冲任血行不畅有密切关系。神阙穴艾盒灸,有温经散寒行滞通冲任之功,中极属任脉经穴,亦有通调冲任之功。地机为脾经郄穴,可健脾利湿,通经止痛,次骨为治疗痛经的佳效经验穴。艾盒灸神阙,配以针刺中极,次骨,地机共凑温通冲任,利湿化瘀止痛之功。冲任通,寒湿散,故病愈。
(六)针刺治疗中老年便秘案例
于某,男,76岁,局长。年4月29日就诊。
患者自诉:便秘数月,长期服用水果、甜杏仁、蜂蜜,大便仍觉困难。有慢性支气管炎史。舌苔薄白,舌边齿痕,舌质正常,寸脉浮弦滑,关尺软滑。在医院和诊所治疗无效,遂在亲戚介绍下,寻求针灸治疗。
西医诊断:便秘。
中医诊断:便秘(肺气失肃,肺阴失润)
治法:清肺养阴,润肠通腑
选穴:尺泽(双)、鱼际(双)。
方法:此2穴均用泻法,每天针刺1次,连续3次后大便已通;10次大便正常。仍嘱服杏仁、蜂蜜能保持长效。
体会:便秘多由大肠积热、或气滞、或寒凝、或阴阳气血亏虚,使大肠的传导功能失常所致。《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也。”从脏腑病机的角度来说,便秘之病机,主要在于肺、脾、肾。在治疗时运用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原理,泻肺经的尺泽穴、鱼际穴,是因为肺气壅塞,当泻其子,肺属金,金之子为水,尺泽是肺经的合水穴,鱼际是肺经的荥火穴,以清肺经的内热,使肺气得到肃降,使阴液得以润肠,以达到通腑的做用。
(七)针刺治疗呃逆案例
刘某,男,56岁,教师。年5月18日就诊。
患者自诉:呃逆10天。因心脏手术后引起血胸,再次手术止血,发生呃逆不止,不能入睡,不能进食,用镇静药无效,靠补液维持,已有10天。呃逆未止。呃逆时头胀痛,口苦。苔淡*腻偏干,脉弦滑数。经同事介绍下,寻求针灸治疗。
西医诊断:膈肌痉挛
中医诊断:呃逆(肝气犯胃,胃有湿热)
治法:平肝和胃,降逆化湿
选穴:行间(双)、太冲(双)、足三里(双)。
方法:上述穴位均用泻法,用电针留针40分钟,呃逆突然停止,40分钟后起针。呃逆停止6小时,至夜间呃逆又出现,但程度较前减轻,已能稍进流质。以后每天针1次,治法按原,共针6次而愈。
体会:呃逆俗称打嗝,古称“哕”,是胃气上逆,失于和降所致。《灵枢·口问篇》云:“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在治疗时根据症状,认为此病属肝气犯胃。由于肝气偏盛,见脉弦。肝气上逆,见头痛、呕吐;口苦、苔淡*腻,为胃中湿热。肝气犯胃是肝之经脉夹胃故也,此病人当用平肝和胃,降逆止呃,针取足厥阴肝经荥火穴行间,及肝经原穴太冲,该2穴以挫肝气横逆之势,泻足三里以清胃中湿热,加内关以降逆,理气宽胸。
(八)针刺治疗月经不调案例
单某,女,31岁,农民。年3月25日就诊。
患者自诉:产后失于调理,每次月经延期5天左右,量少,色淡,小腹隐隐做痛。舌淡,脉细软。医院治疗无效后,经好友介绍,到吾处求针灸治疗。
西医诊断:月经不调
中医诊断:冲任失调(肝血肾精不足,冲任脉失和)
治法:调补肝肾,调和冲任
选穴:内关(双)、公孙(双)、列缺(双)、关元。
方法:内关、公孙、列缺,用补法,关元温针灸。每次在月经来潮前1周开始治疗,隔天针灸1次,至月经来潮停止。
体会:月经不调,在中医妇科中常称为冲任失调。冲任二脉属奇经八脉,统帅阴血,与月经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冲脉与肾经较为密切。从经络循行上来看,冲任二脉在胸腹部合并,肾经与肝相连,贯穿于肝,肝主藏血,冲任失调会影响肝的藏血功能,肝气横逆时亦会影响冲脉统帅阴血的功能。经量少而淡,与产后肝血不足有关。肝血不足也影响肾的精气不足,加上任脉起于胞中,为阴脉之海,由于肝、肾、冲精气不足,影响任脉统帅阴脉的功能,致月经不调。在调整冲任时,其实是在调整肝肾二脏。要调补肝肾的阴血,必须调整冲任二脉的功能,使月经正常运行、月经量才能充足。内关通阴维脉,公孙通冲脉,列缺通任脉,再加关元为元气所藏,为十二经之根本,任脉、足三阴、阳明之会。温针灸关元以益肾气。其理相通,都是以调和阴阳气血,扶正祛邪,治愈疾病为目的。在临床上常用针和灸调理脏腑功能,以治病之根本,用针灸循经取穴,以治疾病之标。
(九)针刺治疗慢性胃炎案例
李某,女,69岁,农民。年3月25日就诊。
患者自诉:胃病反复发作10年。半夜胃中难过,觉热感,已有2年多,长期便秘,胃镜检查示:轻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轻中度肠化,糜烂。十二指肠球部炎症,医院治疗不见好转,在好友介绍帮助下,到吾处求针灸治疗。
西医诊断:1.十二指肠球部炎症。2.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
中医诊断:胃痛(胃失和降)
治法:和胃通腑
选穴:中脘、梁门、足三里、阴陵泉、脾俞穴、上巨虚。中脘、内关、阴陵泉、脾俞穴、梁门等
方法:取足三里等穴,针刺时左手按于穴位下方,右手持针,略向上斜刺1.5~2寸,施针,使针感向上传导;内关穴针刺时,左手按于穴位远端,右手持针,向肘关节方向斜刺0.5~1寸,施针,使针感向上传导,可在背部脾俞、胃俞穴或腹部“三脘”处针刺,加艾炷灸,留针30分钟即可。
体会:慢性胃炎,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属“胃病”、“嗳气”等范畴。胃病多与情志失和,饮食不节,精神紧张和疲劳有关。本病的关键是虚实夹杂,脾胃虚损为本,气滞湿热蕴阻为标。在治疗上健脾助运,理气和胃为主。针刺取穴局部配远道,中脘属任脉,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具有和胃、宽中、消食做用。梁门属胃经穴,具有健脾消胀做用。足三里为胃经之合穴,具有益胃补脾、调补气血做用,能调整胃肠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调节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使胃黏膜得以修复。上巨虚属胃经,为大肠下合穴,调节肠胃、利气,能清胃中之热。上巨虚与足三里同用,促使胃肠蠕动,健脾和胃,清热通腑。
(十)针刺治疗哮喘案例
刘某,男,66岁,农民。年4月5日就诊。
患者自诉:天凉出气困难5年,有时喉中痰鸣,喘急气促,痰*质稠,咳吐不畅,舌红苔*腻,脉滑数。医院中西医治疗无效。在外地务工时,工友推荐找针灸。
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
中医诊断:哮喘(痰热阻肺)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选穴:大椎拔罐、膻中、曲池、3阴交。
方法:先行刺络拔罐大椎及一侧定喘穴,一罐两穴,出血5毫升左右,启罐后令患者平卧,针尖向下平刺泻膻中,行针1~2分钟,使针感向下传导。选2寸长针深刺双侧曲池,大幅度重提轻插行泻法。深刺平补平泻三阴交,使针感向肢端传导。留针30分钟,间歇行针2次。出针后患者呼吸困难,喘息胸闷症状完全消失。
体会:以便配合刺泻膻中,刺络拔罐大椎,定喘,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善支气管痉挛及腺体分泌亢进1~2分钟使针感向下传导,以引气下行,降逆通络。膻中位于胸中,为气海,是气之会穴,可疏利上焦气机,开胸气,降逆气。哮喘的发作从病机来看,属气机升降出入失常,气上逆为咳为喘。所以我们在治疗时特别强调针尖向下刺泻膻中,并要求持续行针一到气下行,降逆通络。椎为督脉穴位,又是诸阳经交会穴;定喘为经外奇穴,有独特的止咳平喘之效。本病急,症状变化快,从病机发展来分析,无非与风、湿、热、血有关。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功善祛风清热除湿,此外,大肠与肺相表里,以引痰热之邪下行外泄,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穴位,是血证要穴,又是足三阴经交会穴。针刺本穴不仅可以健脾行湿,也可活血养血益肾,与曲池配合对过敏性疾患有较好的治疗做用。
(十一)针刺治疗牙痛案例
王某,女,35岁,工人。年4月23日就诊。
患者自诉:左上智齿发炎疼痛2天余。牙龈局部肿胀,严重影响睡眠及饮食。医院就医,服甲硝唑和止痛药后,症状稍缓解。因怕迁延日久,症状加重,故来吾处求针灸治疗。此患者诊断明确,乃取液门穴(左)治之。
西医诊断:牙痛
中医诊断:牙痛(阴虚火旺)
治法:滋阴降火
选穴:液门、颊车、合谷
方法:患者取坐位。穴位常规消*。取28~30号1寸毫针,对准穴位快速刺入,进针0.5~1寸深,以得气为度。患者觉有酸麻胀感后,留针4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针后2小时内勿洗手。按上法针刺,此患者治疗1次,痛衰大半,2次而愈。
体会:一是液门穴属手少阳三焦经,因其经脉循行耳、目、喉咙,其经筋“入系舌本”,故临证以治疗头面五官疾病见长。二是上法对各种牙痛,如龋齿、急性牙髓炎、牙根尖周炎、牙周炎、牙龈炎、牙损伤及拔牙后疼痛,经1次针刺后,大多数获佳效。三是牙痛一证,其针刺治疗,许多人习惯以合谷穴治之。然则,从经脉循行来看,足阳明经入上齿中,手阳明经入下齿中。所以,合谷穴严格意义上来说,更适合治疗下牙痛,疗效显著。
(十二)针刺治疗锁骨疼痛案例
代某,女,52岁,工人。年5月18日就诊。
患者自诉: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锁骨下疼痛。曾自贴膏药无效。医院拍片示无异常,治疗无效,在单位同事介绍下,寻求针灸治疗。
西医诊断:软组织损伤
中医诊断:痹症(瘀血阻络)
治法: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选穴:涌泉(患侧)
方法:患者仰卧,患侧穴位皮肤常规消*,以随咳进针法进针,得气后,施行呼吸补泻之泻法,亦即呼气出针,吸气进针,反复操做3~5次,其时,患者在第一次运针期间,已感痛衰大半,非常惊讶,不敢相信疼痛会好转如此之快。留针30分钟后起针,觉患处微痛。第2天按上法1次而愈。
体会:本病用的首尾取穴之法。足少阴经起于涌泉,止于俞府。患者痛在俞府,故取涌泉治之,效乃宏。
(十三)针刺治疗软组织损伤案例
段某,男,50岁,工人。年5月20日就诊。
患者自诉:因在工地上搬东西时不小心腰扭了一下,慌乱中胸胁部触碰到船上凸起之物上,当时疼痛难忍,不敢深呼吸,不敢大声咳嗽,否则胸胁部针刺样疼痛。医院拍片无异常。经人介绍,到吾处寻求针灸治疗。
西医诊断:软组织损伤。
中医诊断:瘀血阻络
治法: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选穴:丘墟透照海(患侧)曲池(患侧)。
方法:常规针刺,丘墟透照海穴先补后泻。曲池用泻法。其时,针入得气后,稍1捻转,还没有经明显之补泻,患者即感痛消大半,真是效如桴鼓。留针30分钟,起针时患者说,患处微痛。为加强疗效,又治疗3次而愈。
体会:患者病变处为足少阳经所属,按“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选足少阳经之丘墟透照海治之,可交通少阳少阴两经经气,共奏调匀胸胁部气血、通经活络之功。
曲池为手阳明经穴,肺和大肠相表里,肺属于胸中,主气司呼吸,针刺曲池亦可理气宽胸,调理因外伤而逆乱之气机。举凡胸胁部因外伤等引起的局部疼痛,特别是随咳痛、随呼吸痛者,皆可取之,此与用鱼际穴治疗“咳引尻痛”之理相同。
(十四)针刺治疗膝关节案例
吴某,男,65岁,干部。年5月28日就诊。
患者自诉:2个星期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膝关节处痛,平时走路微痛,劳累或天气变化时觉症状删重,余无不适。医院各种治疗无效,检查异常。经人介绍,到余处寻求针灸治疗。
西医诊断:膝关节炎。
中医诊断:痹症(湿热阻络)
治法:活血止痛
选穴:隐白穴。
方法:常规消*。常规针刺。均用泻法,留针30分钟。邪风寒湿侵袭,致足太阴经经脉闭阻,不通则痛,治宜通经止痛。针刺隐白穴治之,6次而愈。
体会:本病选用隐白穴为足太阴脾经井穴。此患者痛点在足太阴经经脉之循行线上,按“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选隐白治之。用隐白治痛,针灸临床较少报道。根据经验,实践中每遇下肢麻痹、膝关节痛及足底痛的患者,余常习惯以隐白穴治之,每见奇效。治疗以上疾病,隐白穴的针刺方法很重要: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常规消*患侧穴位皮肤,用28~30号0.5寸毫针快速直刺入穴位,进针0.1~0.2寸深,得气后,施行捻转手法之补法,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7次为一个疗程。
(十五)针刺治疗腿膝发凉案例
候某,女,44岁,工人。年6月20日就诊。
患者自诉:3年前因一次感冒后,时感两腿发凉,近日觉症状加重。双膝关节以下犹如泡在冷水里一样,怕凉怕风,夏天不敢穿裙子、短裤,必须穿厚一点的长裤方可,影响活动及走路。经中西医治疗无效,无继往病史。经人介绍,来吾处求针灸治疗。
西医诊断:膝关节炎
中医诊断:(肾阳不足,温煦失司)
治宜:温阳散寒,活血通络
选穴:承山(双)委中。
方法:患者俯卧位,皮肤常规消*后,用毫针直刺入穴位,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务使针感达到下肢发凉之部位,留针4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每次行针10分钟,均平补平泻。30分钟,连针5天,不凉亦针,以巩固疗效,又针1次,患者恢复如常。
体会:本病选用承山穴为针灸临证较常用之穴,应当给予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