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每次大牛市,价值投资者都要受到一些人格上
TUhjnbcbe - 2021/9/17 18:41:00

事情是这样的:纳斯达克大牛市,敢重仓科技股的钱包都已经超级鼓了。于是狂欢者们弹冠相庆、声色犬马。

但在觥筹交错之间,人群突然若有所失,心里一下子觉得还是有点空。于是他们沉默了半分钟:同志们,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没有做——我们要去嘲笑一下价值投资,再顺路怼一下价值投资者。

所以自然而然,我们一定会等到高盛这一篇“价值之死”的研究报告,以及接踵而来媒体对此的解读——比如彭博社的最近一篇社论。

高盛某个研究部的意思是说,从历史上看,年到年的这一甲子间,价值因子(valuefactor)投资法的年回报率为5%。但在过去的10年里,价值因子投资法共积累了15%的亏损,10年里有6年是负回报;而与此同时,标普指数近乎翻番。

然后该报告“白虎掏心”般得出一个结论:价值因子投资法在最近十年与市场的背离,已让投资者对价值投资的有效性产生疑虑。于是,该报告的标题便婉约如此:价值已死?

媒体们就没那么婉约了,彭博社表示:高盛说买入低估值的股票、卖出高估值的股票在过去10年不行,所以价值投资已死。

从价值已死直接过渡到了价值投资已死;并且,我的天,将价值因子策略等同于价值投资,格雷厄姆的棺材板怎么还压得住。

我们先来简单讲讲Fama和French教授搞出来的价值因子到底是个啥。

ValueFactor其实是Fama与French三因子模型里的一个因子,用来解释股票回报,或者说解释权益要求回报率(equitypremium)。

这俩双子星教授认为,股票的长期回报率(用r来表示)主要与三个因子相关:股票市场总体的风险溢价(Rm-Rf)、公司规模(SMB)和公司的账面价值/市场价值(HML)。

模型公式如下:

公式咱就不深入BB了,大家请看公式里的HML——展开来写叫做Highbook-to-marketratioMinusLow——这就是价值因子。

那啥叫highbook-to-marketratio呢?

大家千万不要被洋文唬住,说白了就是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之比相对较高的股票;再说白一点,就是市净率P/B较低的股票——哥们绕了半天整了好些洋文,但最后其实就是一个人尽可夫的P/B而已,瞬间变成矮小下。

Fama与French认为,账面价值/市场价值高的(P/B低的)股票就是价值型股票,反之就是非价值型股票。而历史数据显示价值型的股票的表现更可能要优于市场,所以就成为了一个溢价因子。

而这个HML就是这次高盛与媒体抓着价投使劲怼的槽点。

历史上,你如果无脑使用HML投资策略,也就是买入P/B低的股票卖出P/B高的股票,你的表现会很对得起你的付出——年化五个大点;但最近十年你如果还这么搞,对不起,你要亏15%,这还不算汹汹牛市的机会成本。

用价值因子来投资你居然要在牛市亏那么多钱?所以——他们说——价投已死。用这个逻辑来给你们判了个死刑,价投们你们有没有感觉受到了侮辱?

诚然,每次大牛市价投们难免都要受到一些人格上的侮辱。

诸如巴菲特在上次科技股牛市的时候被怼惨了。巴伦周刊(Barron’s)直接撰文阴阳怪气地慰问:沃伦大胸弟,你肿么啦?("What’swrong,Warren?",见巴伦周刊年12月27日封面文章);这次巴菲特到还好,伯克希尔的账面表现差强人意,毕竟也沾了一点苹果的仙气。

但其他一些价投,如BruceBerkowitz、SethKlarman之列,他们的日子可能就没那么好过。媒体之阴阳怪气早已不绝于耳,诸如《Klarman说虽然跑不赢大盘但是我仍然很骄傲》、《Berkowitz  到底有没有投资技能?》这些冷嘲热讽早已甚嚣尘上。

这不时就要发作的“价投已死”的呓语,切莫不要是什么让人殷忧的不祥的预兆。

至于到底啥是价投,那可说的可就太多了。我之前写了一些粗浅的文章,也分享了一些自己对价值投资皮毛一般的认知。有兴趣的可以一读。比如(可以通过百度搜索):

*“最安全边际”与伪价投们的海市蜃楼:克拉曼的价值投资思想解读

*像对冲基金经理那样去思考:事件驱动交易以及扯一点关于价投的淡

*蓦然回首有神奇:格林布拉特的价值投资思想

*价投分子与象牙之塔的死磕:让我们来谈谈风险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每次大牛市,价值投资者都要受到一些人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