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思妤
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
谭秉忠,香港人,毕业于伦敦大学帝国学院土木工程系,并拥有牛津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年以来一直活跃于亚洲创投圈。阿里巴巴首批投资人,曾任富达亚洲风险投资(FVA)创始合伙人,现任创业资产平台Venturous创始人。
以阿里巴巴现在超过两千亿美元的市值来看,谭秉忠及其公司富达亚洲风险投资(FVA)在年所做的决定堪称完美投资,此后十几年间每轮融资的低调跟进则实属传奇。
但相比于其投资的阿里巴巴、亚信科技、软通动力、华友世纪、药明康德等明星企业,谭秉忠在创投界却低调得多。FVA在国内也鲜有人知,除非被告知其母公司富达是全球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数万亿美元,彼得·林奇所在的麦哲伦基金是富达旗下的基金之一。
壹
“他滔滔不绝地说了四个小时,我们一句话都插不进”年,经朋友蔡崇信引荐,谭秉忠在杭州见到了马云,直觉告诉他,眼前的这个年轻人“要么是天才,要么是疯子”。
当时,中国互联网尚处于萌芽阶段,“把生意搬到互联网上”“要做一家年的伟大公司”马云的梦想显得有些天马行空,就像他自己所说,“把他否决的几乎是所有人”。而谭秉忠到底看中了马云什么?
“他是非常有激情的,你会相信他跟这件事成与败都会捆绑在一起,用今天的话来说,这个人是allin的。”谭秉忠说,其实早期项目没什么数据可看,但是又不想错过,决定投资更多的是对人的判断,不仅是对马云的判断,也包括对团队的判断。
在谭秉忠看来,一个成功的团队应该包含很多不同角色,有海归也有本土团队,有年轻人也有富有经验的人,有懂得经营的也有擅长资本运作的......马云有能力找到蔡崇信、关明山、吴炯等厉害的人帮他,这就是很聪明的创业者。
正是基于对阿里巴巴整个团队的欣赏和信赖,年10月,富达和高盛、新加坡*府科技发展基金、InvestAB等机构向其投资了万美元,这也是阿里吸引的第一批机构投资者。3个月后,软银孙正义和马云6分钟谈妥万美元的传奇故事上演。
但在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波及中国,大部分创业公司关门,而剩下的都在艰难求存,非典的降临更是雪上加霜。高盛对于中国电子商务前景看衰,出售阿里巴巴股权,套现万美金退场。
资本是冷血的,高盛车开到一半就退票下车,对于成长期的阿里巴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年2月,软银携手富达,连同TDF和Granite一起再次注资万美元。弹药充足,阿里巴巴再度起航。
基于最初的信任,谭秉忠陪着阿里巴巴熬过了寒冬,这也体现了他一贯的投资理念,“富达的投资理念很简单,进入中国,第一是为了交朋友;第二是只做对的事。我们的理念是投一家公司就从第一天支持到最后,不需要现在争第一,但要能长久发展。”
富达亚洲对阿里巴巴的投资已持续了17年,对亚信科技的投资已持续了19年,期间都追加过多轮投资,而富达国际在美国最长的投资则长达40多年。谭秉忠认为,在急功近利的当下,这种与众不同的投资理念使其更能实现和企业共同成长。
贰
“父母都是公务员,可能两个谨慎的人加起来就变成一个喜欢冒风险的人。”按照谭秉忠的说法,走上创投路并非提前规划,但追溯其成长,似乎偶然之中也是必然。
在谭秉忠看来,投资到最后就是不停问问题,未来互联网会怎么发展?这个行业会怎么改变?而小时候的他就是个不停问问题的小孩,喜欢《10万个为什么》,喜欢下棋,喜欢计算。
在牛津那两年研究电脑,他结果发现比电脑更好玩的是人脑,而人脑的计算就是商业。从牛津毕业后,先是做了三年审计,看了很多公司,在投资银行又看了很多公司,后来就做起了创业投资。这一做就是25年。
50岁那年,谭秉忠停下来休息了两年,他送了自己一件礼物——“从今天开始我只跟喜欢的人做喜欢的事”——这句话不仅是说给自己的,也成为他年成立创业CEO智库Venturous的框架和原则。
“我们过去有很多错过的赚钱机会,就是因为这个人我不喜欢,我觉得他会替我赚很多钱,我就是不喜欢他,我不愿意成就他,我觉得这个事没必要。”
然而,当自己的律师朋友创立律所的时候,谭秉忠毫不犹豫地成了他的第一个客户,并把富达所有项目交给他,一直这样走过来。
回顾25年投资生涯,其实谭秉忠一直奉行着自己的这套人生哲学。
他说,“既然我愿意跟这个人走在一起,我就愿意一直跟他走在一起,我愿意在人生(路上)我们一起往前走,这是很快乐的过程。”
眼前这个架着副玳瑁圆眼镜,笑起来嘴巴咧开,说到兴奋处眼睛亮亮的人,虽然任性得有点可爱又有点偏执。但投中阿里巴巴、亚信科技、软通动力、华友世纪、药明康德等企业的经验加身,他早已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投资逻辑。
“最快乐的事情离不开跟一堆自己最欣赏的人一起赚钱”回到最根本的理念,谭秉忠认为人是资本,之所以愿意跟踪一个项目十多年,是为了跟随这个创业者不停地转型升级。只要觉得这个人靠谱,这个事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他就愿意冒险尝试,哪怕是面对失败过的创业者。
“其实失败过的创业者更有可能成功,别忘了马云之前也做过中国*页。我不会单纯看他成与败,更多是看他的心态。有一些人败了以后走不出来,但是有一些人把失败当作自我提升,变成了经验。”
每个投资人都希望投中BAT,但运气不会每次都落到你头上。投资这件事几分靠能力,又有几分靠运气呢?
谭秉忠坦承,“当时找到阿里巴巴是很低概率的机会,到最后无论你说我判断怎么好,我认为投资很大一部分确实是靠运气,这也是为什么我不觉得自己作为投资人有多牛。一个好的投资人必须有这个平常心。”
幸运女神眷顾过的谭秉忠也做过很多“笨蛋的事”。比如,在阿里之前看过新浪和亚信,但投了亚信没有投新浪;有机会以非常低的价格进入京东,但错失良机......
“永远会错失机会。作为投资人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你的错过很多,要么你的投错很多。我宁可错过很多,为什么?投中才重要,错过不重要。比如,我投中了一个阿里,错过个都无所谓。”在他看来,如果因为怕错过而投资,风险非常大。
为什么会错过?是决策出了问题,还是对这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