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市充分发挥改革优势,突出农村市场化主题,以15项国家改革试点为四梁八柱,以破解发展瓶颈的现实改革为血肉,两者相融创造性出台县域经济市场化改革30条决定,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县域综合改革体系,开启了农村全要素、全链条的综合改革。西四镇希水新村的村民,是此次农村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希水新村所取得的成绩是海城市农村改革的一个缩影。
4年前的这里,和普通的农村没两样,甚至还是“五年一小涝,十年一大涝”的沿河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落后村、“山河依旧,面貌未改”的贫困村。年,这里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施了“土地增减挂钩”示范项目,走出了一条“盘活农村土地资产,改变农村生活环境”的新路子。如今,由原来的西四村和响水村合并而成的希水新村生态宜居、村容整洁,村民生活富裕,百姓安居乐业。回迁区内划分为居民住宅区、物资仓储区、公共服务区、休闲娱乐区、湖泊景观区五大功能区,除居民楼外,还建有小学、幼儿园、娱乐广场等区域,成为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
村民们住上了楼房后,生活习惯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改变。丁大姐说,她染上了城里人爱干净的“毛病”,在大棚里干完活回家后一定要换套衣服;晚饭后,她会在小区里遛遛弯、跳跳舞、健健身、打打扑克,过得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居住环境改善了,经济条件如何不掉队?希水新村支部书记朱忠良介绍,他们从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入手,制定规划、调整结构,通过实施“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新增耕地亩、商业门店18个,并利用城乡土地差价征收村集体地上附着物和土地补偿,以村集体增加可经营性资产的方式使希水新村集体资产盈余多万元,年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全村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他们还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超级稻生产、稻田养蟹、畜禽养殖、服装加工、餐饮服务、农机运输7个门类的产业链,把复耕后的亩集体土地通过招商引资、对外流转的方式,全部规划为设施农业小区,发展定位为海城西部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高标准示范点。
年5月,希水新村被农业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林业局授予“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村”。
市委改革办副主任潘本涛介绍,“在先期的6项农村改革试点阶段性任务中,海城市一次性高质量通过了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国土部的评估验收,土地制度改革有四项立法修法建议被采纳写入土地管理法修正案。在原有6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基础上,海城市又成功争取了11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并对全市今后5年农村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出台了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策制度体系,全面开启了海城第三轮综合改革。”
潘本涛表示:“下一步,海城市将全力以赴,扎实工作,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完成各项改革试点任务,纵深推进县域经济市场化改革,在东北率先形成体系完备、充满发展活力、有利于新动能蓄积的县域经济市场化新体制机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