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记者节黔东记事高应清三十七载新
TUhjnbcbe - 2025/3/30 17:34:00
治疗白癜风最好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etbdf/

这是高应清从事新闻工作的第37个年头。尽管如今已是满头白发,但他依旧“天阴下雨不能阻,危急时刻冲在前”,用实际行动践行新闻人的使命与担当。

高应清是一名退役老兵,也是一名新闻战线上的老兵。年高应清应征入伍,在部队的10多年一直从事新闻宣传工作。部队转业后,于年起他先后在德江报社、德江县通讯中心、德江县融媒体中心从事采编工作,长期战斗在新闻第一线。

特别是从进入德江报社的这20年来,高应清走遍了德江22个乡(镇、街道)的个村(社区),撰写了大量新闻稿件和拍摄了大量珍贵的新闻图片,每年在市级以上主流媒体发表新闻稿件和新闻图片篇(幅)以上,其中《贵州日报》60篇以上,为宣传和推介德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赢得同行和社会各界好评,多次被省、市主流媒体评为优秀通讯员。

退伍归来不褪色,执笔宣传著文章

年6月4日,铜仁市石阡县县城所在地的汤山镇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德江县按照铜仁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部署,迅速组织抗洪突击队驰援石阡县。

高应清第一时间主动请战参与抗洪队伍,并于6月6日赶赴石阡县汤山镇万寿社区花桥路席家沟巷片区,开展了为期10天的救援工作和采访报道。

救援期间,他的手指不慎被玻璃划伤,但他不顾伤痛,始终坚持和队员们一道,坚守在救援第一线,平均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而且每天晚上在队员们休息后,他还要撰写和发送当天的新闻稿件。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有多少信仰。这样的故事,在高应清的职业生涯里不过是平常事。所谓退伍不褪色,他始终不忘初心,当好党的传声筒,传递新闻正能量。

铁肩担起社会责,为民发声解难题

双脚丈量德江大地,践行“四力”积极发声。在德江工作近20年来,高应清走遍了该县22个乡(镇、街道)个村(社区)的山山水水,对全县的每个村的每一条路都非常了解和熟悉,同事们开玩笑地称他为“高德地图”(高应清德江地图)。

年8月,高应清到长堡乡采访旱情时,得知该乡高熊村高家村已有一个多月没下过一场雨。全组60户多名群众赖以取水的一口2米深的老井,也因旱情严重几乎干涸,每小时出水量不足公斤。村民为打一桶水,不分昼夜排队等候,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采访后,他连夜赶写了一篇《高家村民组饮水难》新闻。稿件在《贵州日报》刊发后,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该县水利局派出技术人员前往该村组实地考察,找寻新的水源,帮助村民引水进寨,解决群众饮水难。

年6月初,在德江县荆角乡角口村采访时,高应清了解到该村孩子上学需要过河,遇涨水时无法上学,村民盼望建一座桥的情况后,以读者来信的方式写了一篇名为《在孩子们上学的路上建座桥》的新闻稿件,真实反映了该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

稿件于当年6月9日在《贵州日报》发表,引起了德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年便立项修建角口大桥,年大桥已竣工通行,彻底解决了学生上学难、村民出行难题。

路过家门而不入,父亲病危未在场

从年调入德江报社工作起,高应清一直担负着县委中心工作的报道任务,负责采写时政新闻。因报道任务繁重,早出晚归是家常便饭,有时一天要接到好几个采访任务。

长期从事如此辛苦的工作,高应清没有感觉枯燥无味。平时,除了领导安排的采访任务外,他还主动深入农村、学校、厂矿等基层一线采访。

8年德江遇雪凝灾害,高应清主动请缨前往灾情一线,深入距县城50多公里的枫香溪镇采访受灾情况。此时,枫香溪镇方向因山高、坡陡、路滑,已实行交通管制。

途中要经过高应清的老家,他家里有80岁高龄的父亲和70多岁的母亲。平时他总是利用工作之余抽空回家看望父母,但这次由于乡下交通和通信一度中断,已多日失去联系,也不知父母在家有没有粮吃、有没有火烤、有没有水喝。

当车子路过老家时,高应清没有下车,直奔枫香溪镇而去。返回时,仍未进家看望父母。

同年除夕,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到德江县帮扶,他随同前往枫香溪镇开展慰问活动,路过老家时依然未能下车看望父母。为了工作,从2年到年,连续16个春节没与乡下父母亲团聚。

年11月,高应清的父亲病危期间,他却因为工作忙而未能回乡下陪伴父亲最后一程,直至父亲去世后的第二天,他才赶回家跪在灵堂前愧疚地喊道:“爸爸,我来迟了,对不住您……” 

积劳成疾终无悔,一根银丝一份情

由于长期过度劳累,56岁的高应清已是满头白发。还患上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以及高血压、肾结石等疾病。

年6月19日那天,他的腰椎痛得实在无法忍受了,医院进行针灸治疗,正当医生对他扎针时,又接到了采访电话,他立即要求医生提前把针拔了,又投入到了采访工作中。

高应清是贵州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是新闻摄影的好手,每年有近幅图片被省市主流媒体采用。

年至年,德江建设杭瑞高速公路过境段,其中天池特大桥是全段的一个控制性工程,高应清从大桥挖基开始先后10多次现场进行跟踪拍摄报道。工程完工后为了拍摄一个通车夜景,他清早就从县城步行出发,在山顶等到夜晚9点时分新闻图片才成功拍摄。该工程进展照片多次在《贵州日报》《铜仁日报》显目位置刊发报道。

他一边用勤奋攀越一个新闻记者的职业高度,一边将其经验做法认真总结出来做成课件,通过一堂堂讲座传授给身边相识和不相识的人。从2年起,高应清先后讲了多场次,身边的领导和同事都亲称他为“高老师”。

他还经常性地指导和引导德江广大通讯员积极向上级媒体投稿,带领通讯员实地采访,手把手地教通讯员写稿,培养了一批新闻骨干力量,为德江新闻宣传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杨聪

编辑江佳佳

编审朱邪

1
查看完整版本: 记者节黔东记事高应清三十七载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