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城都市报讯(记者叶子通讯员晏晓玲)“以前总听朋友说三伏天贴‘三伏贴’对身体好,一直都没尝试过,今年是我第一次来贴,今天早上七点多就来了,没想到活动这么火爆。”7月16日,医院第十届“麻塘”冬病夏治三伏贴活动现场,市民缪女士感慨道。
当天正是入伏的头一天,也是“三伏贴”开贴的日子。一大清早,医院大厅内早已人头攒动,许多市民为了赶上“初伏第一贴”,医院等候排队。
因时制宜冬病夏治正当时
“近年来,‘冬病夏治’的养生理念越发深入人心。什么是冬病夏治?顾名思义,就是冬天容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放到夏天来治疗。”医院副主任医师、针灸科主任彭树刚介绍,中医讲究“阳气充足,百病不生”,夏天自然界的阳气旺盛,选择在一年中最炎热,阳气发泄皮毛松弛的三伏天,将制好的三伏药膏贴敷于人体的特定穴位,利用药物的直接渗透以及经络的作用,来补充阳气,以达到治疗“冬病”的目的。
按照中国传统节气,今年的三伏天依旧属于40天的“加长版本”,从7月16日持续至8月24日,这也是冬病夏治贴“三伏贴”的最佳时节。“三伏贴”的敷贴分为初伏、中伏、末伏三个阶段,其中,7月16日至7月25日属初伏,7月26日至8月14日属中伏,8月15日至8月24日属末伏。
“‘三伏贴’的最佳贴敷方法是初伏开始第一次贴敷,然后中伏、末伏各贴一次,一起贴敷3次。”彭树刚提醒,即使初伏因某些原因错过,中伏之后也可贴敷,只是效果稍差;连续贴敷至少三年,可以持续刺激经络穴位,效果更好。
配方多样敷贴存在适应症
据介绍,“三伏贴”配方分为多类,尤其适合阳气虚弱导致的疾病,比如过敏性鼻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虚寒性胃痛、慢性胃肠炎、腹泻、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痛经、月经不调、产后头痛等妇产科疾病;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肩周炎等风湿类疾病等等。
市民张女士就是一名“三伏贴”临床治疗效果明显的患者,据张女士介绍,前些年,她一到换季就容易感冒,贴了几年“三伏贴”,自我感觉身体素质提高了不少。这不,今年张女士特意带了爸爸和妈妈一起过来敷贴,希望爸妈身体越来越好。
“张女士的中医辨证为体虚易感,因此,在敷贴三伏贴的同时,我们还推荐她进行‘督脉灸’。”彭树刚说,根据中医辨证,他选取了肺俞、足三里、肾俞以及膻中等穴位为其敷贴,效果会更好。
5岁的小泽有过敏性鼻炎,去年贴敷“三伏贴”后,鼻炎发作的次数明显减少。“鼻炎,中医上讲属于宿疾,我们利用药物刺激振发孩子阳气,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起到治疗的效果。”该院疼痛科病区主任张仕玉提醒,敷贴后,家长需要注意儿童反应,痒疼比较明显,需要早点揭除;敷贴当天忌食咸鲜辛辣的食物,注意不要游泳,不能直接吹空调、风扇。
和张女士、小泽一样,许多患者在“三伏贴”的帮助下,不同程度地摆脱了各种慢性疾病困扰,感受到“三伏贴”的良好疗效。因此,有部分市民误以为“三伏贴”是万能的,所有疾病都可以贴敷。“这是不现实的,三伏贴也不是所有疾病都适合。”彭树刚提醒,红肿热痛的关节类疾病患者,阴虚火旺等热证疾病患者,孕产妇,皮肤类疾病患者以及药物过敏人群都不宜贴敷“三伏贴”。
因人而异辨证取穴效果好
“敷贴‘三伏贴’,需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辨证取穴。”彭树刚说,中医治病是一个整体概念,不是治疗疾病,而是治疗有病症的人。临床上,他需要经过中医四诊望闻问切,来辨识患者的体质,随后结合“三伏贴”进行个体化治疗。许多亚健康调理老都可以在体质辨证后结合“三伏贴”进行治疗。
“一个月前就有人打听‘三伏贴’,但是我们并不是人人都推荐使用。”彭树刚说,“三伏贴”需要辨证论治,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敷贴。而脾虚有湿就需要辨证,如果湿热较重比如舌苔黄厚腻,就不能推荐其使用“三伏贴”。阴虚火旺的人群贴敷后反而会越发虚弱。
“我们家孩子有哮喘,贴在哪个位置比较合适呀?”“三伏贴一定要根据症状来使用,您看这张图,孩子有哮喘的话您就贴在这个位置,两乳头连线中间的膻中穴,后背的位置还有几处,分别是肺俞穴,左右各一处,以及大椎穴。”现场,张仕玉一边给孩子把脉问诊,一边拿出穴位敷贴图给家长细致讲解。
“一次给孩子贴2到4个小时就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皮肤,如果出现发红、发痒,有灼烧感,要及时取下来。”张仕玉表示,“三伏贴”利用外界阳气旺盛的时候改善体质,激发人体的阳气,增强人体抵抗力。健康人群也可以尝试贴敷,对增强免疫力还是有不错疗效。
作为全市冬病夏治医院之一,医院在冬病夏治方面备受市民好评,从年以来,该院坚持每年开展冬病夏治诊疗活动,通过选取道地中药熬制膏贴、专家现场把诊,指导敷贴,对不同疾病采取不同的方式,让不少市民受益,这种传统经典的中医治病手段也备受老百姓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