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方法刮旋风 兴荣高科结束空调铜管进口历史
“兴荣高科”走中国式自主创新之路,不仅结束了空调“核心部件”靠进口的历史,让数亿中国百姓从中受益,而且使中国由空调“生产大国”变成“出口强国”,成为“世界创造中心”。国外跨国公司纷纷惊呼——
“中国方法”引领了国际市场
元旦刚过,伊朗麦哈罗斯公司又有5名“高管”来到中国常州接受技术培训,这是“兴荣高科”为国外大公司培训的第七批“学生”。作为全世界惟一的连铸连轧精密铜管成套设备供应商,“兴荣高科”已向国际市场出售了3条流水生产线,这些“洋学生”是来向“常州专家”求学解惑的。
这条浸润22项国家级发明的“连铸连轧生产线”,是专门生产空调等核心部件——内螺纹铜管的,因产品品质优良、成本低廉,引发了国际铜管市场的大变局,中国由“进口大国”一跃成为“出口大国”,因而该生产线被国际跨国公司啧啧赞叹为“中国方法”。
一群留洋专家的“强国梦”
这是一家很不讲“理”的公司。
一位日本客商怎么也想不通:十年前,中国要到日本引进内螺纹铜管,而今却要到中国常州来采购。更令其想不通的是,“兴荣高科”竟提出了双倍于市场价的“无理要求”。明明知道这是被“宰”,但相比于其它国家的设备,又具极大“性价比”,只得“违心”签约。
“兴荣高科”为何要这样做?
时光倒流至10年前。中国空调市场以每年近千万台的需求递增,可其核心部件内螺纹铜管,却遭国外几家大公司技术“封锁”,全部靠进口,致使中国的百姓享受空调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外国公司如此“蚕食”中国市场,引起了正在日本留学的常州籍专家肖克建的极大不满。他怀着报国愿望,携妻朱建平回国创业。
放弃了优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他们来到了改革开放较早的滨海城市珠海,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在外国朋友的支持下,他们创办了公司。他们拿出全部600万元积蓄,购买了一套日本最先进的内螺纹铜管生产线,然而这套设备根本生产不出合格产品,竟成了一堆废铁!
虽蒙受巨大损失,但更坚定了他们创业的决心。在创业过程中,先后结识了中国钢铁研究总院专家祁威、田福生等多位志同道合的创业者。大家不计报酬,有力出力,有钱出钱,现钱用完了,再变卖家产等,再次开始艰难的自主创新。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台国内外首创的链式内螺纹铜管成型机研发成功。该设备所加工的内螺纹铜管送到美的、海尔、春兰等国内知名空调企业试用时,竟然可与进口铜管相媲美。
初战告捷,他们马不停蹄,将公司搬到常州,成立江苏兴荣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流水生产线,全面实现精密铜管技术装备的产业化。
市科技局专门拨出创新基金,常州高新区出台相关扶持*策、三井乡全方位提供“零距离”服务……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兴荣公司众志成城。
三年辛酸苦辣,三项专利破壳而出,内螺纹铜管加工设备很快席卷同行业,占领了90%以上的国内市场,当初韩国、德国600多万欧元的设备狂跌至200万欧元以下,并在短时期内,迫使所有国外设备退出了中国市场。
“兴荣高科”雄心千里。至2003年,公司连续创造了22项国家专利,成为全世界惟一的连铸连轧精密铜管成套设备供应商,使整个行业实现了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
一项战略决策的“冲击波”
“兴荣高科”太“傻”了!
业内人士之所以这样说,不无“道理”。
“兴荣高科”向国内生产企业输出24条生产线,帮助国内企业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等于说在国内“培养”了同类产品的24家竞争对手。
如果公司不出售成套生产线,而是依靠自主知识产权,垄断生产精密内螺纹铜管,按2005年国内7560万台空调产量计算,仅此一项公司销售即可超过百亿。
可是兴荣公司没有这样做,他们的战略决策是:让更多的国内企业站在更高平台上,中国人联合起来,与国外大公司叫板,在短时期内,形成内螺纹铜管生产“集群优势”,将垄断中国市场多年的“进口铜管”挤出去。
这一宏伟目标,他们实现了。1994年,一吨铜的加工费国外企业需4.8万元,而兴荣公司只需8000元,且产品成材率比国外高出10个百分点;从国外引进成套设备生产线需要3亿多元,而“兴荣高科”只需4000万元,投资成本仅为国外的八分之一。专家们算了一笔账:如果没有兴荣公司的创造发明,中国市场将有60多亿美元流入外国人钱袋。
兴荣公司以如此“性价比”,撬动铜加工国际大市场“杠杆”,让国外同行业始料不及。马来西亚一家世界著名的铜管公司高层访问中国时,由衷发出感慨:“十年前,中国每年要从我公司进口大量内螺纹铜管,到了1996年就只进光管了,而到2000年,连光管都不进了。中国到底怎么了?一调查才知道,中国有了一家兴荣公司,这家公司创造了‘中国方法’,我们自愧不如。现在我们反过来向兴荣公司订购设备了。”
兴荣公司一个“高招”,突发了一场国际铜管市场的“冲击波”:不仅空调核心部件进口被市场“无形之手”封杀,而且从2003年起,中国精密铜管由原来的纯进口,转变为纯出口,每年创汇15亿美元,产量占了全世界的55%以上,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创造中心”,为中国的民族工业增添了亮丽一笔。
一起跨国官司的“大赢家”
一句话说得好:树大招风。
2003年夏,风头正足的兴荣公司就像艳阳般如日中天。然而,来自芬兰某跨国公司的一份电传,却给了兴荣公司当头一棒。
“你公司侵犯了我们的知识产权,必须立即停止生产,并赔偿铜加工每吨200美元的专利费……”
原来该公司于1988年在中国等多个国家申报了一种“冷加工”方法专利。而兴荣公司全部22项国家专利申报滞后于芬兰公司。
可无论从生产实践和理论上讲,兴荣公司的“中国方法”与芬兰公司的专利都是不一样的。仅从轧制温度一点上讲:兴荣公司专利明确轧制温度为701℃—850℃,而芬兰公司的专利仅为250℃—700℃,按照芬兰公司的办法,根本做不出合格的铜管。国防科工委还测出了两者至少10个方面的不同点。
兴荣公司胸有成竹,带领国内相关企业积极应诉,并在中国有色加工协会的支持下,在国内外查找了大量技术资料和信息,证明在芬兰公司申报专利前,已有类似资料公开发表,该专利不具“新颖性”。2004年春,国家知识产权局复审委员会宣告芬兰公司发明专利无效。今年3月,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宣判不支持芬兰公司的诉讼请求,维持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审查结果,之后,芬兰公司再也没有提出上诉。
一场在世界同行业引起轰动的专利之争,兴荣公司成了最大的赢家。国外一些铜加工企业纷纷来人来函要求技术和装备转让,三条生产线漂洋过海,这与当初国内企业花巨资进口洋设备形成鲜明对比。伊朗奎伊姆公司一位高层激动地表示:如果从欧洲国家进口设备,十年内无法还清银行贷款,而从中国购买的生产线,三年即可收回成本;韩国能原株式会社除购买全套连铸连轧生产线外,还从兴荣公司购买了其他设备,更新改造相关生产线;德国舒马格、澳大利亚英达等世界著名铜管装备公司,主动到中国与兴荣公司开展合作项目……
“兴荣”还在奔跑。公司120名高智商团队正潜心致力于铜板带连铸连轧研究,向电子领域渗透,“中国方法”还会刮起更大的“旋风”。
摘自: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