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浙一全科科普胃镜下您的胃长啥样 [复制链接]

1#

生活中,上腹不舒服是大家经常遇到的症状。很多人因此被医生诊断为慢性胃炎。目前,慢性胃炎的确诊主要依赖胃镜检查和胃黏膜活检组织学检查。那么,它在胃镜下的表现是怎样的呢?不同类型的慢性胃炎转归如何呢?

胃镜表现

胃镜下正常胃黏膜应为浅红或橘红色,表面光滑柔软,有一层半透明黏液。

胃镜下慢性胃炎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即旧称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两大基本类型。

一、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胃镜下可见黏膜红斑,黏膜出血点或斑块,黏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肿,及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而其中糜烂性胃炎有2种类型,即平坦型(单个或多个糜烂灶,大小从针尖样到最大径数厘米不等)和隆起型(单个或多个疣状、膨大皱襞状或丘疹样隆起,最大径5-10mm,顶端可见黏膜缺损或脐样凹陷,中央有糜烂)。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显露,可有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表现。

三、特殊类型胃炎

胃镜诊断必须结合病因和病理。特殊类型胃炎的分类与病因、病理有关,包括化学性、放射性、淋巴细胞性、肉芽肿性、嗜酸细胞性及其他感染性疾病所致者等。

病理报告怎么看?

临床医生在行胃镜检查时常根据病变情况和需要,取2块或更多的组织进行活检。慢性胃炎活检观察内容包括5项组织学变化,分别是幽门螺杆菌(Hp)感染、慢性炎性反应(单个核细胞浸润)、活动性(中性粒细胞浸润)、萎缩(固有腺体减少)、肠化(肠上皮化生)。

胃镜病理报告中经常会出现“肠化”、“异型增生”等词语,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呢?

肠化是指长期慢性炎症使胃黏膜表层上皮和腺上皮被杯状细胞和幽门腺细胞所取代,其分布范围越广,则发生胃癌的危险性越高。异型增生又称不典型增生,是细胞在再生过程中过度增生和分化缺失,增生的上皮细胞拥挤、有分层现象,核增大失去极性,有丝分裂象增多,腺体结构紊乱。在慢性炎症向胃癌的进程中,化生、萎缩及异型增生被视为胃癌前状态。

病理报告除了能更准确地显示慢性胃炎的程度,还能告诉你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如果病理报告中提示Hp(+),就表示你不幸“中招”了。要知道,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可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80%-95%的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有Hp感染。长期感染后部分患者可发生胃黏膜萎缩和肠化。而根除Hp可使胃黏膜炎性反应消退,也可使部分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得到改善。

转归:

1、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预后良好。慢性萎缩性胃炎多数稳定,部分患者萎缩可以改善或逆转,但中重度者不加任何干预则可能进一步发展。肠上皮化生通常难以逆转。异型增生虽也可逆转,但重度者易转变为癌。

2、Hp相关性胃窦炎易发生十二指肠溃疡,多灶萎缩者易发生胃溃疡。根除Hp可能减缓癌变进程和降低胃癌发生率,但最佳的干预时间为癌前病变(包括萎缩、肠化和上皮内瘤变)发生前。

3、对有胃癌家族史、食物营养单一、常食熏制或腌制食品的患者,需警惕肠上皮化生、萎缩及异型增生向胃癌的进展。活检有中至重度萎缩并伴有肠化的慢性萎缩性胃炎1年左右随访1次,不伴有肠化或上皮内瘤变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可酌情内镜和病理随访。

哪些情况下需行胃镜检查呢?

1、有上消化道症状,包括上腹不适、胀、痛、胃灼热及反酸、吞咽不适、哽噎、嗳气、呃逆及不明原因食欲不振、体重下降、贫血等等。

2、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不能确定病变或症状与钡餐检查结果不符者。

3、原因不明的急(慢)性上消化道出血,前者可行急诊胃镜检查,以确定病因并进行止血治疗。

4、需随访的病变,如溃疡病、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术后胃出现症状等。

5、高危人群(食管癌、胃癌高发区)的普查。

6、适于胃镜下治疗者,如胃内异物、胃息肉、食管贲门狭窄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