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治痹十药,疗效法门关节疼痛的效药 [复制链接]

1#

一、鸡血藤(附:活血藤)

鸡血藤,又名血风藤,为豆科植物密花豆、白花油麻藤等的藤茎。

性温,味苦、甘。具有养血活血、祛瘀舒筋止痛之功。临床常用于血虚、血瘀之痹病。

本药始载于《本草纲目拾遗》,其论曰:“鸡血藤……每岁端阳日携带釜甑入山斫取,熬炼成膏,泡酒饮之,大补气血……鸡血藤治风痛湿痹,性活血舒筋。”

后世据此制成鸡血藤膏,主治血不养筋而致的筋骨酸痛、手足麻木。

《饮片新参》曰:“鸡血藤……祛瘀血,生新血,流利经脉,治暑痧、风血痹症。”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鸡血藤酊剂给大鼠灌胃(40%,0.5毫升/克)对甲醛性关节炎有显著疗效。

活血藤,亦称血藤、气藤,为木兰科植物翼梗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的藤茎或根。能通经活血、强筋壮骨。

论养血,鸡血藤优于活血藤;论活血,活血藤胜于鸡血藤。对血虚而兼瘀者,二药并用则相得益彰,补血而不滋腻,活血而不伤气。

寒瘀可用鸡血藤、活血藤,配淡附片、炙麻*、川桂枝、北细辛、巴戟天等;虚瘀,可配以当归、干地*、川芎、赤芍、白芍、*参等。

一般用量为鸡血藤、活血藤各15克。

二、当归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

性温,味甘、辛。功能补血活血,温经通络,散瘀消肿。

五体痹凡属血瘀、血虚者均宜用之。

《别录》称当归能“温中止痛,除客血内塞,中风,痉,汗不出,湿痹,中恶,客气,虚冷,补五藏,生肌肉”。

《本草正》曰:“当归,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大约佐之以补则补,故能养营养血,补气生精,安五脏,强形体,益神志,凡有形虚损之病,无所不宜;佐之以攻则通,故能祛痛通便,利筋骨,治拘挛、瘫痪、燥涩等证。”

说明当归既能补又能通,关键在于配伍。

以当归为主组成的治痹方剂有《太平圣惠方》的当归散、《医学发明》的当归拈痛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的活络效灵丹等。

据报道,用当归制成5%~25%的当归注射液,可于穴位、棘突、棘间韧带、关节腔、神经干、交感神经干、动脉或静脉,注射治疗骨关节、肌肉、神经、血管及其他软组织等20多种病,均取得不同程度的疗效。

医院内二科用复方当归注射液静滴治疗缩窄性大动脉炎(脉痹)15例,治疗后自觉症状改善,血管搏动能扪到力度增强,血压能明显测到脉压差增加,肢体血流图有不同程度改善。

用当归及毛冬青注射液治疗皮病(皮痹),也取得了较好效果。

痹每兼瘀,久瘀必有虚,当归既养血又活血,通补兼备,实为补虚祛瘀的理想之药。

特别是虫类破瘀之药,易伤气破血,尤应注意配伍当归、地*、芍药等药。一般说来,“归身主守,补固有功,归尾主通,逐瘀自验”,补血用归身,活血用归尾,攻补并施可用全当归。

常用量为6~12克。当归滑肠,用量不宜过大,脾虚者尤应慎用。

三、川芎

本品为伞形科蒿本属植物川芎的根茎,古称芎?,因四川所产质量最优,故名川芎。

性温,味辛。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为血中之气药,走而不守。

《本草正》云:“芎、归俱属血药,而夸之散动尤甚于归,故能散风寒,治头痛,破瘀蓄,通血脉,解结气,逐疼痛,排脓消肿,逐血通经。”

《普济本事方》以川芎为主组成的方剂芎附散主治五种痹。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川芎及川芎红花注射液等能扩张外周血管,使脑、股动脉及下肢血流量增加。

川芎性温,其通脉行血之力强,为治疗脉痹之要药,常与地龙、活血藤、归尾、桂枝、水蛭等相配伍。

但川芎性善走窜,易耗伤气血,故用量不宜过大,一般为3~9克,也不宜久服,“久服则走散真气”(《本草品汇精要》)。

四、姜*

本品为姜科植物姜*或郁金的根茎。片姜*又名片子姜*,为植物郁金的干燥切片。

性温,味辛、苦。功能活血行气、通经止痛。主治痹在上肢和肩背。

《医林纂要》曰:“姜*……治四肢之风寒湿痹。”《要决》曰:“片子姜*能入手臂治痛,其兼理血中之气可知。”《赤水玄珠》用姜*散治臂背痛。

可见,片姜*为治疗上肢痹痛之要药。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姜*素对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和小鼠足肿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临床治疗上肢痹痛常将片子姜*与桂枝同用,引药直达上肢。

先生常以自拟肩宁散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片姜*,川桂枝,羌活,归尾,炙山甲,蕲蛇,干地龙,红花,威灵仙,川芎,生地*,白芥子,共为细末。每服6克,*酒送下,每日2次。

五、鹿角胶

鹿角胶,又名白胶。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角煎熬而成的胶块。

味甘、咸,性温。入肝、肾、督脉。功能补血益精、温通督脉。

《神农本草经》曰:白胶“治伤中、劳绝、腰痛、羸瘦,补中益气,妇女血闭无子,止痛,安胎。”

《本经逢原》曰:“鹿角,生用则散热行血、消肿辟邪,熬胶则益阳补肾、强精活血,总不出通督脉、补命门之用。但胶力稍缓,不能如茸之力峻耳。……茸有交通阳维之功,胶有缘合冲任之用。……非龟、鹿二胶并用不能达任脉而治羸瘦腰痛;非辅当归、地*不能引入冲脉而治妇人血闭胎漏。”

著名的阳和汤、龟鹿二仙胶,即以鹿角胶生精补血、温通督脉。

先生对腰脊变形的强直性脊柱炎或腰间盘突岀症等,常龟、鹿二胶合用,疼痛有瘀者,加炙山甲通督开瘀,疗效满意。

久痹骨弱虚羸,可嘱其长服鹿角胶丸,方法:鹿角胶一斤,鹿角霜、熟地*各半斤,牛膝、茯苓、菟丝子、人参各三两,当归四两,白术、杜仲各二两,炙虎胫骨(用猪骨代替)、制龟板各一两,为细末;另将鹿角胶用好酒烊化,共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腹姜盐汤送下。

鹿角胶常用量为6~12克,开水或*酒烊化内服,或入丸、散、膏剂。

六、狗脊

本品为蚌壳蕨科植物金毛狗脊的根茎。

性温,味苦、甘。功能补肾壮腰、祛风除湿。主用于肝肾不足、年老体虚之筋痹、骨痹。

《神农本草经》曰:“狗脊……主腰背强,机关缓急,周痹寒湿,膝痛。颇利老人”;《本草经疏》称:“狗脊,苦能燥湿,甘能益血,温能养气,是补而能走之药也”;《太平圣惠方》用狗脊丸治五种腰痛,利脚膝。

先生对日久不愈、骨节变形之骨痹,常在应用虫类药搜风剔络的同时,配用狗脊、熟地、川断、杜仲、鹿角胶、龟板胶等以益精养血、强腰补肾。尤其是对年老体弱之人,祛邪时不忘扶正。

七、鹿衔草

本品为鹿蹄草科植物鹿蹄草或圆叶鹿蹄草等的全草。

性温,味甘、苦。功能补虚益肾、祛风除湿、强筋壮骨。对肝肾不足所致骨节变形之骨痹最为适宜。

配鸡血藤、活血藤、熟地*、肉苁蓉、骨碎补、莱菔子、鹿茸、千年健等治疗骨质增生,如刘柏龄氏的骨质增生丸。

民间有以鹿衔草为主治疗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者。其处方为:鹿衔草、白术各12克,泽泻9克,水煎服。

一般用量:煎汤内服15~30克,或入丸散剂。

八、胡桃肉

胡桃肉,即胡桃仁,为胡桃科植物胡桃的种仁。

性温,味甘。功能补肾强腰、温阳养血。用于久痹肾虚。

《医学衷中参西录》说:“胡桃,为滋补肝肾、强健筋骨之要药,故善治腰腿疼痛,一切筋骨疼痛。”

《局方》用青娥丸治肾气虚弱所致之腰痛如折,或腰间似有物重坠,起坐艰辛,其方为“胡桃肉二十个(去皮膜),破故纸(酒浸,炒)八两,蒜四两(熬膏),杜仲(去皮,姜汁浸,炒)十六两。上为细末,蒜膏为丸。每服三丸,空心温酒下,妇人淡醋汤下”。

肾虚骨痹,若腰脊冷痛、四末不温,可用胡桃肉配以巴戟天、淡附片、肉桂、炒杜仲、菟丝子、鹿茸等;

若发枯齿槁、腰脊空痛、身体尪羸,可用胡桃肉配以熟地*、淮山药、鹿角胶、龟板胶、当归、枸杞子等。

常用量为9~15克。

九、蜈蚣

为大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或其近缘动物的干燥全虫。

性温,味辛,有*。功能祛风止痉、攻*散结。

《医学衷中参西录》云:“蜈蚣,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

《疡医大全》用蜈蚣散治蛇头疔红肿发热疼痛。可见其解*之力颇强。

日本民间用蜈蚣内服治疗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浆液性关节炎等。用法是:1日10条,以文火煎2小时,1日3次分服。要注意根据体质调整剂量和用药时间,体质弱者应当减量。一般数日可见效果。

朝鲜用法是用鸡炖食。男病人用雌子鸡、女病人用雄子鸡,去内脏后入蜈蚣10条,加高丽参3支(约40克)入布袋内,另加粳米一合,加适量水炖10~12小时,至干,3~4日分服,有时加甘草、大枣。

蜈蚣对遇冷即发的神经痛效果较好,闪腰亦常用之。

朱锡祺医师认为,蜈蚣之性最猛,其镇痛作用较其他虫类药为强,故常用于风湿、瘀血等引起的剧烈疼痛。

散剂效果好,但剂量宜小,每天不超过0.9克,否则可能出现皮肤过敏之红色斑块,奇痒难忍。

蜈蚣功专力雄,开瘀破结,搜风定痛,为治久痹、顽痹之要药。但要防其耗血散血,尤其是体虚之人,要适量配伍*参、*芪、当归、熟地等补气养血之品。

常用剂量:散剂0.5~1克,汤剂1~2条。

十、白花蛇(附:乌梢蛇)

白花蛇,又名蕲蛇,为蝮蛇科动物五步蛇或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幼蛇等除去内脏的全体。

味甘、咸,性温,有*。功能搜风逐湿、通经活络、透骨舒筋。主要用于血瘀顽痹。

《本草经疏》曰:“蛇性走窜,亦善行而无处不到,故能引诸风药至病所,自脏腑而达皮毛也。”

有报道用枫蛇酒治疗腰腿疼痛:千枫荷梨根,蕲蛇、乌梢蛇各,金钱白花蛇,置容器中,加白酒适量,略高于药面10厘米左右,密封,浸1个月左右饮用(服完后可用白酒浸1次),每次30~50毫升(可根据酒量大小适量增减),每日3次。

不善饮酒或畏恶腥味者,亦可改将三蛇研粉装入胶囊之中,每次4~5丸,日3次,用千枫荷梨根30克水煎送服,同样可以收效。

乌梢蛇,为游蛇科动物乌风蛇除去内脏的干燥全体,功用与白花蛇类同。

有用蛇肉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乌梢蛇去头、尾、皮及内脏后放砂锅中加水煮熟(可加少许葱、姜、酒),每周吃1~2条,10条为1个疗程,两疗程之间隔1~2周。

蛇粉:用活蛇(不论何种)杀后或泡酒后的蛇(均去内脏)焙干、磨粉,每日服3次,每次1.5~3克,个别人服后出现皮疹,可作对症处理。

治疗血瘀型顽痹可用白花蛇、乌梢蛇与其他活血化瘀药配伍应用。以服散剂为佳,日服0.5~1克;煎剂一般用3~9克,亦可入丸剂、酒剂。

文自《李济仁、张舜华——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李梢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

图文来源:网络

版权归作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片

网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