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的风味小吃很多,且都历史悠久,制作精细。传统的沈阳八大小吃一般是指:老边饺子、李连贵熏肉大饼、杨家吊炉饼、沈阳回头、马家烧麦、西塔大冷面、老山记海城馅饼和那家馆白肉血肠。
1老边饺子
老边饺子是全国最负盛名的风味名牌食品,至今已有年的悠久历史,生产的老边饺子素以皮薄馅大、鲜香味美、浓郁不腻、松软易嚼而驰名中外。老边饺子经过几代名师的精心研制,现已发展成为海鲜类、肉类、素馅类等不同做法制成的老边饺子多种,并研制成型各种不同档次的饺子宴。老边饺子之所以久负盛名,主要是选料讲究,制作精细,造型别致,口味鲜醇,它的独到之处是调馅和制皮。
“老边饺子,天下第一”这是著名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于年来沈阳演出时亲临品尝后,挥毫写下的条幅。老边饺子那叫名不虚传,历史悠久,风味独特,素以皮薄馅大、造形别致、口味醇正在沈阳城饺子类食品中拔尖。
老边饺子的创始人叫边福,年从河北迁居来沈,刚开始时,只在小津桥附近搭了一个非常简易的俗称“马架子”的小摊床,边做边卖,店号为“边家饺子馆”。到了年,边福的儿子边得贵子承父业将“老边饺子”进行了“技术提升”,经过一翻专研,边德贵将普通的煸馅改为汤煸馅,使之松散易嚼,味道鲜美,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特有风味。从此“老边饺子”一炮打响,成了众人皆知的美食。年,老边饺子第三代传人边霖将老边饺子迁到了当时沈阳最热闹的北市场,一下子就让“老边饺子”扬名全东北。老边饺子不但饮誉全国,而且驰名海外。来到沈阳一定要品尝老边饺子。老边饺子馆在沈阳有很多店。
2李连贵熏肉大饼
李连贵熏肉大饼,始创于年,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当时开设在吉林省梨树县,立号兴盛厚,主要经营酱肉、大饼和酒类。由于李家的酱肉干净、烂乎、浓香,大饼柔软、层清、酥香,因此在梨树镇常是座上客满,门庭若市,深受群众欢迎。年,李连贵之子李尧到吉林省四平市开设分号。解放后,年,李尧子李春生继承祖业,背着一坛老汤,把李连贵熏肉大饼迁到沈阳。从此,李连贵熏肉大饼就在沈阳扎根,成为沈阳地区驰名的独特风味。为了保持李家熏肉大饼的传统特色,李春生在制作和选料上一丝不苟。他选猪肉时,不用血脖、小肚,专用前槽到肋间不肥、不瘦,肥瘦相间带皮的新鲜猪肉,然后用温水加碱涮洗干净,并放入清水中浸泡6,10小时,以清除血污腥臊,然后切成方块放入锅中炖煮。夏秋季节,还加放茴香,以使酱肉更加鲜美味浓,同时将延续老汤倒入,用旺火烧开以微火熳炖,使肉块上下翻动,及时撇出浮沫,待肉块熟透时捞出,沥净油份,晾于熏锅中加红糖熏制而成。大饼用肉汤食盐和调料加入面粉中和成酥软面团,醒面时间较长,擀片抹油,重复擀几次,烙制成饼。其特点是熏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熏香浓,香泽红;大饼色*清香,里软外酥层次多。
3杨家吊炉饼、鸡蛋糕
年由河北人杨玉田到吉林洮南创制,当时立号为杨饼。由于杨家大饼店生意兴隆,经营不断扩大,于解放后年来沈。为了改进单一的经营品种又增添了带鸡丝花帽的鸡蛋糕。从此杨家吊炉饼、鸡蛋糕扬名于东北各地。杨家吊炉饼,用温水和面,水的温度和用盐量随着季节变化而增减。饼片擀好后,上炭炉烤制,上烤下烙,全透出炉。成品形圆面平,呈虎皮色,层次分明,外焦里嫩,清香可口。鸡蛋糕,用肉末、鲜蘑、木耳、海米烹制,添汤勾芡,浇于鸡蛋糕上,呈花帽形,然后将鸡肉撕成细丝置于上端,吃饼佐之,别有风味。卤鲜糕嫩,清香醇厚,再佐以辣椒油、蒜泥食用,更是锦上添花,风味独特。
4沈阳回头
相传在清朝光绪年间,有姓金的一家人在沈阳北门里开设烧饼铺谋生。因为经营不善,生意一直不好。一日正值中秋节,生意更加萧条,时至中午尚不见食客上门,店主茫然,遂将铁匣内几枚铜钱取出,买了些牛肉回家剁成肉馅,将烧饼面擀成薄皮,一折一叠地包拢起来,准备自家过节食用。这时,从外面忽然进来一位差人,进店见锅中所烙食品造型新奇,一经品尝,品味甚佳。这位差人当即告诉店主,再烙一盒送往馆驿,众人食后齐声叫绝。此后,这种食品一时名声大振,官民争相购买,生意日趋兴隆,故而取名“回头“。
百年老店协顺园,以其特色招牌菜回头而闻名,历经几代传承发展,协顺园回头馆已经成为沈阳美食的象征之一。
5马家烧麦
马家烧麦,是沈阳地区特殊风味的回民小吃。早在清嘉庆元年(年),由马春开创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当时没有门市,只是以手推独轮车来往于热闹街市,边做边卖。由于马家烧麦选料严格,制作精细,口味好,造型美观,所以深受群众欢迎。清道光八年(年),由马春之子马广元在小西门拦马墙外开设了两间简陋的门市,立号马家烧麦馆,此后营业繁忙,远近闻名。后几经变迁,年才最后坐落在小北门里,即现在的马家烧麦馆,由马氏后裔第五代的马继廷担任技术指导。马家烧麦的独到之处:用开水烫面,柔软筋道,用大米粉做补面,松散不粘,选用牛的三叉、紫盖、腰窝油等三个部位做馅,鲜嫩醇香。制馅要求严格,须将牛肉剔净筋膜然后剁碎;用清水浸喂,加调料拌匀不搅,呈稀疏状的“伤水馅“,拢包时不留大缨,形如木鱼,成熟后皮面亮晶,柔软筋道,馅心松散,醇香味好。其外形犹如朵朵含苞待放的牡丹,令人望而生涎。
6老山记海城馅饼
老山记海城馅饼是沈阳市传统风味小吃,由毛青山于年创始于辽宁海城县城火神庙街。毛氏名山,取其山字,立号老山记馅饼店,于年迁到沈阳。海城馅饼,温水和面,选猪、牛肉为鸳鸯馅。取香料十余种煮制,取汁喟馅培其味。蔬菜馅,随季节变化,选豆牙、韭菜、*瓜、青椒、南瓜、芹菜、白菜等配制,使饼馅荤素相配,浓淡相宜,高档品还以鱼翅、海叁、大虾、干贝、鸡肉调馅,其味道更是鲜美无比。馅饼成品形圆色*,皮面脆韧,馅心嫩爽,鲜香四溢。配以蒜泥、辣椒油、芥茉糊等蘸食,更加味美适口。备有八宝粥佐之,清爽可口,风味别样。
7那家馆白肉血肠
坐落在沈阳故宫西侧的那家馆,以经营满族菜肴白肉血肠闻名于白山黑水广大地区。它的前身是原小河沿魁星楼附近的吉兴饭店,主要经营东北地方菜肴,后来由于增添了白肉血肠,使这家饭店名声大振。年,该店满族厨师那吉有在大东门里开设了一家专门经营白肉血肠的餐馆,立号那家馆。由于他选料精,制作细,一丝不苟,声誉越来越高。他的白肉,须用新宰杀的肥猪五花硬肋,以白水加调料,用急火煮沸,移小火氽透,膘肥不腻。他的血肠,须用新宰杀的猪血,加入适量清水和调料用新猪肠灌成,味道鲜浓。白肉血肠蘸以蒜泥、韭菜花酱或辣椒油等调料食用,味留齿颊,经久不散。特别是严冬季节,如配以酸菜丝在一起氽制,汤鲜菜脆,大有驱寒生暖之效。年,那氏后裔继祖业,将那宛馆门庭重新修整,成为当时奉天风靡一时的著名餐馆,达官显宦经常出入。年日寇侵占沈阳,那家馆营业日渐萧条,趋于倒闭。那氏兄弟为保持祖业,将那家馆迁到北京,解放后,*府为恢复东北这一独特风味,于年又将年迈的那文贵邀回沈阳,使那家馆重新开张。
8宋家馄饨
宋家馄饨最早在和平区八一公园南门曾经极其红火,几十个人排长队只为吃一碗馄饨,饭店够风光了。宋家馄饨品种少而精,鱼肉馅、海鲜馅味道独特,馄饨都是现包现煮的。现在也不知道还在不在了~
9朝鲜族烤牛肉、打糕
烤牛肉:将新鲜牛肉去筋膜、脂油,切成肉片,加醋、酱油、蒜末、白糖、胡椒粉、味精、香油拌匀,另备酱油、辣椒末、白糖、白醋、香菜末、大蒜调味品分装于小碗,炭火炉放于桌心,上放铁箅子,用筷子夹肉片放在箅子上烧,蘸调料后食用,外焦里嫩、酥香咸辣。
打糕:打糕是用浸泡蒸熟的糯米,放在案板上用木槌打成年糕状,中间夹豆沙馅,加上白糖制成,香甜可口。
10张久礼烧鸡
张久礼老人,原籍山东莱州。年少时家境贫寒,吃百家饭长大。十六岁那年,只身来到青岛,跟人学徒。凭借那股韧劲和细心,早早地就练就了一套制作烧鸡的本事。后来,随着大批人流闯关东,在沈阳安了家,并找到了工作。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已过花甲之年的张久礼老人坐不住了。天生要强的他,为了让家人日子过得更好些,就重新操起年轻时的行当---加工烧鸡。刚起步时,张久礼老人只能带着老家的几名亲属在一块废弃的空地上,搭建起三间简易房,就这样一个临时的小作坊就诞生了。虽然是小作坊,但张久礼老人却丝毫也不放松对每一道工序的管理。从活鸡到成品鸡,严格按照七道工序逐一实施。配料足、鸡煮得烂、香味直透鸡骨。从烧鸡的外形看,鸡色金*,鸡身完整美观,肉烂而形不散。把鸡煮烂。重量就要降低,而且费工、费成本,对此,张久礼老人却说:“做生意就是要讲信誉,不能财迷心窍当奸商。”多年来,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大东门市场,那个最初用手推车当货架,上面罩个玻璃柜的烧鸡铺,渐渐地吸引了众多的消费者。产品销量也逐步上升,从最初的每天十几只,到后来的每天几十只,而今每天的销量约在两千只左右。一个个统一标识的张久礼烧鸡专卖店印入了广大消费者的视线。
11大舞台油炸糕、麻花
大舞台麻花原称“张麻花”,是年张兴德在台安县*沙坨子村创始的。年张兴德带领全家来到沈阳,在小东门里开了个麻花作坊。不久其子张含余主持营业,年迁到大舞台剧场附近,因其麻花别有风味,久而久之大家就称其为大舞台麻花了。在老人们的记忆中,酥脆的大舞台麻花是如今的美食无可匹敌的。最初,大舞台麻花的售卖点摆在大舞台西侧的胡同口,后来随着生意的红火,大舞台麻花开始有了自己的店铺,不再摆摊售卖。附近的老人回忆说:“那会儿大家都是排队买麻花,这麻花酥脆到什么程度?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一根麻花拿起来不到半米掉到地上就碎了。”
与大舞台麻花齐名的便是大舞台油炸糕。它是由赵殿峰弟兄三人于年创制,外酥里软、色正甜香,是深受顾客欢迎的一种名牌风味食品,因其在大舞台附近出售而得名。
12沈阳小土豆
年,沈阳市燃料公司24岁的装卸工刘新“不幸”下岗了。由于刘新是“烹饪能手”,为了维持生计,刘新夫妇倾尽所有,在太原街开了家冷面馆。这家取名为林苑小冷面店的小店一开张,便以实惠、干净、热情吸引了八方来客。有一天,刘新在太原街上走时,听到走在他前面的两个人说:“到林苑吃小土豆去。”刘新开的是冷面店,他们却说吃小土豆,这给了刘新很大启发。他知道了他的“小土豆”很受欢迎。第二天,刘新就把林苑冷面店改名为“小土豆”酱菜馆。
小土豆是东北地区的一种特产,它个头比一般土豆小得多,而土豆的清香和营养价值却比大土豆高得多。由于这个品种产量多,有很多人种植,细心的刘新慧眼识珠,立即瞄准了它。刘新四处走访考察,收集民间烹调小土豆技术,去粗取精,细心琢磨,便利用多种药材自行研究配制出了炖小土豆汁,并加进酱油、五花肉、香菜等进行炖制。“小土豆”这道菜既有东北大碗菜的特色,口感又绝对鲜美于东北大碗菜。这道菜刚一问世就一炮打响,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常常出现客人站在店外等桌就餐的情景。后来,刘新以小土豆酱菜为龙头,选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蔬菜为主料,突出色美味浓,盐香适口的特点,利用酱、炖、拌、炒等烹调方法,生产出了五大类个品种小土豆酱菜系列的品种菜。“小土豆”迷住了所有顾客,出现了这样一句口头禅:“好吃吃不够,沈阳小土豆。”一时间,小土豆美食风靡沈城,生意火爆。
13鸡味抻面
在沈阳,鸡味抻面和鸡架很受食客喜欢的美食小吃。
沈阳的鸡味抻面一直非常受欢迎,究其原因,一是味道好,二是价格便宜。在沈阳,有三家鸡味抻面店名头最响亮:民宜家、老四季、许家。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在铁西区和沈河区分别出场了许家鸡味抻面和老四季抻面馆。这两家面馆都以鸡架和抻面为主要经营品种。这两家面馆一面世,便受到各自的爱好者欢迎。发展如雨后春笋。当时给人的感觉是:一般点碗面条配点卤菜就能很好地吃一顿饭。面条油水大,一碗面就能吃的饱饱的。而鸡架、老汤干豆腐味道非常大众,非常地入味,再来瓶啤酒,那将非常惬意。而价格也较经济实惠,适合当年在饮食上要求不高的低收入工薪群体。所以当时食客很多。
后来铁西区又出来一家“民宜家”,声誉鹊起,后来居上。“民宜家”最早的名号为“人人鸡味抻面”,据说本是由许家衍生而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从最早的“人人鸡味抻面”到如今的“民宜家”,这个味道整整流行了近20年,这家面馆可谓是有口皆碑。当时铁西区有很多人爱吃这种小吃,好评如潮。它家的鸡架、老汤干豆腐就是好吃。人云该家诸物味道“地道”,老汤“厚重”、面条“爽滑、筋道”。
14铁板鸡架
铁板鸡架是沈阳的特色小吃,鸡架就是去掉鸡肉的鸡骨架,将洗干净的鸡架用盐等调料奄好,放在两个大铁板之间一夹吱啦吱啦一响,香味扑鼻,将鸡骨头都炸香后放入孜盐、辣椒,就可以吃了。在夏天许多东北大汉,一个鸡架一瓶雪花啤酒就是一顿饭了。让你看起来吃的很香,很馋人。
15开口馅饼
吃不够开口馅饼店的总店位于小西路,开口馅饼与普通的馅饼不同,做法曾申请过专利,成品有点像被压扁的烧卖,中间留个花一样的开口;刚出炉时饼皮脆软,馅料(牛肉洋葱馅)很香、汁水充足。怕腻的话,建议点碗羊汤,配着喝刚刚好。没试过的朋友不妨去吃个新鲜。
16岩明火勺
第一次听说“火勺”,感觉应该是火烧一类的饼,结果是很象小时侯吃的酥饼那样,外皮焦酥,内里软嫩,还夹着馅料。好的东西,总有它令人称道的地方,你看这火勺,一个个金*饱满,外酥里香,无比诱人,那种香香的、酥酥的、甜甜的感觉,让很多吃过它的人赞不绝口,难以忘怀。
外焦里嫩是火勺的一大特点。吃火勺一定要选择表面有些微微焦糊颜色的,只要往嘴里就那么一搁儿,立时满口的喷儿香酥脆。那小焦渣儿顺着指缝往下掉,不能不说这是一种享受。吃这种火勺,最好找个安静的所在,一个人独享,因为它实在酥得太过入骨,一口咬下去,酥层早已哗啦啦地散落下来,弄得人手忙脚乱,口唇之上,更是粘满了火勺的碎屑,要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多少会让人觉得有些尴尬。
如果在中午或者晚上去吃的话,人多的都要排队才吃的上。别看这个火勺样子很一般,外脆内嫩,有肉馅的,还有豆沙、枣泥馅,总有你喜欢吃的。有的外面还粘上一层香香的芝麻,吃到嘴里就是一个字:香!
17原味斋烤鸭
原味斋与沈城的其它餐饮“老字号”相比,只能是个小弟弟,但是它也已经有了70余年的历史,它也有着自己的渊源:“原味斋烤鸭店”源于清乾隆年间北京普云楼烤鸭店。年王登莱、原进奎等师兄弟九人到奉天开设分号,仍名普云楼烤鸭店,年更名为“新味斋烤鸭店”,是沈阳最早的专业烤鸭店,也可算做是沈阳烤鸭的始祖了。而“原味斋烤鸭店”由原进奎之子、王登莱大徒弟、国家特一级烤鸭师原林于年始创。
70余年的老店在今天不仅没有被历史遗忘,反而生意越来越火,在沈阳市第四届风味名店名品评选活动中,被评为沈阳风味名店;在首届中国美食节名菜、名点展评活动中,白玉鸭脯、翡翠鸭舌大排翅、果木烤鸭被评为金奖,香炸两样被评为银奖……
18四季面条
创建于60年代初,它的前身是公私合营时的竹园面条馆。当时只经营辣味面、肉丝面、糖酥饼和肉酥饼。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市场经济的今天,四季面条店的店容店貌焕然一新,经济效益突飞猛进。品种上又增添了酱香浓郁的大肉面、夹肉烧饼和传统酱菜,倍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四季面条为机制锅挑面,该产品选料考究,工艺独特,制作精细。大肉面、肉丝面的面帽选用腰盘五花肉,配以10余味中药、20余年的老汤配方酱制而成。四季面条具有鲜香可口,柔软筋道,面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汤汁鲜美、回味绵长的特点。其不变的质量,独特的口味,便捷的服务,在顾客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请注意:此四季面条非老四季面条。二者同为沈阳著名小吃
19甘露饺子
沈阳市甘露饺子馆建于年,至今有50多年历史,是一家独资民营企业,在沈阳市有四家分店。年,经理孙德传为了发展事业,把甘露品牌做强做大,投资万元购买了这处占地为13万3千4百平方米的山地,建起甘露山庄,它位于距沈阳市区公里以外的法库县大孤家子镇,是座高标准的种猪养殖场,形成了自繁、自育、自宰、自用的绿色原料基地。甘露企业始终秉承“以诚待客”的服务宗旨,以“诚信”为企业的经营意识,打造出具有统一标准的“甘露饺子”品牌,成为中国风味水饺的一面旗帜。
甘露饺子馆所经营的水饺具有企业统一标准,由辽宁省技术监督局备案。饺子的品种有:三鲜馅、鸳鸯馅、青椒馅、羊肉馅、白菜馅、鱼肉馅等十余个品种和各种炒菜,以其体味地道正宗,风味独特而闻名于世。
20大清花饺子
大清花饺子由胡家先人(满族正*旗)始创于清朝乾隆三十八年。历史悠久,源源流长。经历代密传仍保持料重,味浓,游润鲜香的特色。朴实无华,具有浓重的特点和乡土气息。还有当年赦*王多尔衮曾饮用并命名的胡家老酒。新添满式靓汤、鲍鱼、燕窝等等,各式各样的菜品满足多样消费群体不同档次的消费需求。
“大清花饺子”是我国第一家满族餐饮连锁店,由傅杰亲笔题字。“大清花”以始创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大清花饺子”著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配以清世祖顺治皇帝酿造的“大清花宫廷御酒”,更是首屈一指。现在全国已有六十余家连锁店。
小毛球爆米花
小毛球的爆米花可是“鼎鼎大名”。无论何时,生意总是很好,下班时“经常排着长队”。爆米花用得是“真材实料”,“不粘不腻”,“奶香浓郁”,“特别好吃”;火候“恰到好处”,“颗颗爆开没有焦的”。价格比一般的要贵上“少许”,可分量“足”,味道“好”,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哦。
小毛球爆米花
沈阳市宝发园名菜馆创办于宣统元年(9年),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当年,河北省宁河县北塘村有一家农户姓国,老国家有国钧璋和国钧瑞哥俩儿,因家乡兵荒马乱,连年闹灾,民不聊生,便“闯关东”,来到盛京城外落脚谋生。起初,兄弟俩在沈阳小东门外开了一家小饭铺,起名叫宝发园,其意为聚宝发财。但开业以来生意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红火,过去了好几个月饭店不过是勉强保本。当时,小东门一带买卖林立,要想在这里立住脚,生意兴隆起来,也不是容易的事。哥俩经过反复琢磨,根据东北人的口味,用猪肝、猪腰、瘦猪肉和鸡蛋等原料,经过精细的挑选、配料,以上好的刀工做出了色、香、味俱全的菜肴。
当年张学良大帅亲点的东关四绝菜:煎丸子,熘肝尖,熘腰花,熘*花依然是今天的招牌菜。煎丸子“外焦里嫩”,口感“丰富”;熘肝尖“滑嫩”;熘腰花“爽脆”;熘*花原来是鸡蛋糕,真让人“惊喜”。
22三合盛包子
三合盛包子铺最初创立于年秋。它的得名是源于此包子铺是由曹印、苏吉珊、孙长春三人合伙创制。曹印师傅曾在一家专营天津包子的饭店学徒,并练就了一手绝活,后来就借鉴天津包子的精华,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三合盛包子风味。最初店小生意不是很好,后来三人反复琢磨,研究出了用喂馅的方法拌馅,加上大海米、香油,味道有了很大改善,包子铺也开始有了名气。年公私合营时,三合盛又把当时的永乐饺子馆等几家小饭馆兼并,扩大了规模。
21馨香包子铺
馨香包子铺成立于年,该店生产的灌汤包是年从河南省开封引进的传统风味配方,并结合北方人口味研制具有自己独特风味的灌汤包,制作精美、口味独特、香味浓郁,于众家同类品种比较,具有不同特色,颇受群众青睐,故取号为馨香灌汤包。该企业为了提高市场占有份额,不断挖掘、研制、开发新品种,从开业初期的1个品种猪肉馅,逐步发展到有三鲜馅、牛肉馅、鸳鸯馅、青椒馅、鸡肉鲜蘑馅等10余个品种。
24关东长乐包
沈阳的品牌小吃。“标准的发面皮儿、干馅儿的”——“皮厚但宣软”,每次去外卖窗口“都站老长排了”。包子个头“的确大”,大老爷们“吃2、3个足够”;皮儿厚度“刚好”,“松软可口”;馅也足,一咬都“流油”,尤其“刚出锅的”,还“带点汁”。有时间的话,不妨“进里面吃”,要几个包子,来份小菜,来碗汤,既“舒服”又“实惠”。
25高楼香鸡
卖了快20年了,也算是老字号。香鸡(烧鸡)味道超好,肉烂骨酥,比超市里的美多了;香兔也不错。
26翟家驴肉
总店在翟家村,开了很多年了。好多人慕名而去。驴肉很新鲜,好吃没得说,尤其大馅饺子那是桌桌必点。其他就是大众菜,也可以尝尝。P.S.在*海路又开了一家分店。
27潘家肘子郭家丸子其他
由于沈阳是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故这里也汇集了周边各地的美食小吃,甚至味道更胜一筹。比较常见的就有铁岭牛肉火勺、抚顺麻辣拌、锦州肉串、辽西烀饼、台安炖鹅等。
文章来源:吃货去那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