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会患白癜风 https://m-mip.39.net/nk/mip_7189490.html讲解说明
本文为银行业公司治理监管第一篇——起源和发展。
了解公司治理需要理论和实务结合,本文从理论出发,帮助大家对公司治理形成基本概念,本月我们将在成都举办一场以公司治理为主题的线下公开课,结合银保监会8月28日印发的《健全银行业保险业公司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年)》,邀请到行业资深老师,为大家现场分享和讲解银行业公司治理实务。
个人对公司治理的研究
现代公司产生以来,公司治理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研究热点。一般认为,伯利和米恩斯在年出版的《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中首次提出公司治理问题。作者在该书中提出,公司治理的问题起源于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原因是拥有所有权的股东与拥有经营权的公司管理者的利益不一致。
说到这里,我们不免产生了两个疑问。第一,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是否存在差异;如果存在,具体是什么?第二,如何解决股东与经营者利益不一致的矛盾?
对于第一个问题,治理(governance)和管理(management)两者确实是不同的:治理是纲,管理是对纲的目标的执行。
公司治理主要考察的是构成企业的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责任与权利的划分,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实现相互的制衡,它是企业创造财富的基础和保障;公司管理则是在既定的公司治理模式下,管理者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它是财富创造的源泉和动力。公司治理是一个更为宏观的概念,它包括了一个公司的投资者、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利益相关人之间的一系列关系。公司治理以公司法和公司章程为依据,关键在于明确而合理地配置公司股东、董事会、经理人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力、责任和利益,从而形成其有效的制衡关系。
对于第二个问题,从纯理论角度分析,一家公司的经营权应该符合所有的所有者即股东的利益,而公司所获得的利润也都应该分配给所有股东。但在实践中,一旦控制集团掌握了权利,就很容易将利益塞进自己的腰包。那么这家公司就不再是围绕着股东的利益而进行经营了。因此,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应该致力于发明一套规则,使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达成一致。
美国经济学家法玛和詹森在年提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导致了委托-代理问题,而公司治理理论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降低公司运营中的代理成本。
年,布莱尔提出,公司治理是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谁在何种状态下实施控制、如何控制,以及风险收益如何在企业不同成员之间分配。
上述“剩余索取权”是指索取剩余价值——总收益减去合约报酬——的一项权力,也就是对资本剩余的索取。
机构组织对公司治理的研究
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就国际机构组织而言,最早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年发表过《经合组织公司治理原则》,自此该《原则》就成为了一个在世界范围内为*策制定者、投资者、公司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所遵循的国际基本标准。
年OECD开始对成员国的发展进行调查并依据公司治理的发展状况评估本《原则》。世界银行、国际清算银行(BIS)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作为观察员,金融稳定论坛、巴塞尔委员会和证监会国际组织作为特别观察员一同参加了工作组。
该《原则》就有效公司治理结构基础的保证、股东权力和关键所有权的作用、股东的公平待遇、利益相关者的作用、披露和透明化和董事会的责任等问题展开了详细说明。
01
有效公司治理结构基础的保证包括:
公司治理的规章制度应与法律规定相协调、透明的和可实施的;不同权威机关间的责任分工应确保符合公众利益并相互关联。
02
股东权力和关键所有权的作用包括:
转让股份、获得公司真实信息、参加全体股东大会并有权投票、分享公司利润等基本权利权利;修订组织章程、法规或者类似的公司行*文件、增资扩股等对公司的根本性改变参与决策并获得充分信息的权利。
03
股东的公平待遇包括:
同级别相同层次的所有股东应该受到公平对待;禁止内幕交易和恶意的自我交易;应该要求董事会成员和关键执行官向董事会披露是否他们直接或间接代表第三方,在任何交易或事项中是否有直接影响公司的实质性利益。
04
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包括:
应该允许发展雇员参与的业绩强化机制;应该有权自由地表达他们对董事会非法或非道义规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