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月10月18日至24日为“中国镇痛周”,今年主题为“将疼痛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麻醉疼痛科专家提醒,疼痛是继呼吸、脉搏、体温和血压后的“人类第5大生命指征”。慢性疼痛是一种病,有了疼痛不要忍,可以采用四阶梯治疗原则,而当药物难以解决疼痛时,可考虑介入治疗和神经调控治疗。
中山一院麻醉疼痛科副主任冯霞教授介绍,临床上的疼痛有很多种,包括:头痛、三叉神经痛、颈椎痛、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癌痛等等。据国际疼痛协会统计,全世界有1/5的人经历过慢性疼痛,它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无休止的困扰。早在大脑皮层感受到疼痛信号之前,慢性疼痛的部位早已受到了实际或潜在“伤害”。以癌痛为例,新发癌症患者中有25%伴有癌痛,到晚期有70%-90%患者存在癌痛,极大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即便是临床治愈后,还有34%的康复者会继续遭受癌痛折磨。
疼痛治疗一般遵循四阶梯治疗原则。前三个阶梯为强度递增的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缓解疼痛,但随着“蜜月期”的结束,药效下降,疼痛会卷土重来。患者随着病程进展会产生药物耐受,以致后期服用大量药物才能达到镇痛效果。而大量服用阿片类镇痛药,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如便秘、恶性呕吐、呼吸抑制等。
冯霞教授指出,当药物难以解决问题时,疼痛治疗第四阶梯能帮上忙,这就是介入治疗和神经调控治疗。目前,超声下引导的神经阻滞术,脊髓电刺激疗法和鞘内药物灌注疗法作为疼痛科先进的“黑科技”治疗手段应用广泛。
黑科技1:用“星”止痛,舒适生活
星状神经节阻滞就是在超声引导下打一针,针特别细,类似于我们的“头发丝”大小,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治疗范围十分广,如头痛、失眠、多梦、多汗、交感神经性颈椎病、头面及颈部带状疱疹后疼痛、颈源性眩晕、神经性耳鸣等多种疾病,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黑科技2:弱“电”一来,顽痛走开
脊髓电刺激疗法(SCS),俗称“镇痛起搏器”,是微创可逆的神经调控外科治疗手段。通过在脊髓硬膜外腔植入电极,采用电刺激方式,将产生的电流传至脊髓,从而中断疼痛信号发送至大脑,以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脊髓电刺激疗法在糖尿病足周围神经性疼痛、下肢缺血性疼痛、脊髓损伤神经性疼痛等慢性顽固性疼痛领域应用广泛。
黑科技3:无痛人生,“泵”入希望
鞘内药物灌注疗法(TDD),俗称“全植入式镇痛泵”,是神经调控治疗癌痛等中、重度疼痛的“终极”治疗武器。通过植入体内的药物灌注泵,将药物精准注入脊髓蛛网膜下腔,阻断疼痛信号发送至大脑,其优点在于只需要1/口服药物的剂量就能奏效。
这些镇痛“黑科技”不仅能快速缓解疼痛,且医院“报到”,可以回归正常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据了解,今年八月份,镇痛的相关疗法如脊髓电刺激疗法和鞘内药物灌注疗法已被纳入医保,将令更多疼痛患者受惠。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任珊珊通讯员:潘曼琪、彭福祥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吴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