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传递健康和希望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415/6169081.html这是《人物》的专栏「城市陌生人」。
每个人都说,这是个愈加原子化的社会,人们感受孤独,又陷于自己的壳;渴望亲密,又恐惧于关系的脆弱。在这些小心翼翼里,来自陌生人的善意显得纤细而珍贵。它指向一种可能:我们依然可以不断把他人邀请进我们的生活,依然可以看到彼此,获得相连。
这一次「城市陌生人」,《人物》作者汤禹成分享了他的故事。他在去年夏天来北京,因为长期伏案、有轻微的肩周炎,他在住处附近找了一家盲人推拿店,每次去都选择同一位师傅。最初,他将这个关系限定在消费者与服务者的范围,在那个充满艾草气味的小房间,大部分时候是师傅在说话,说自己的生活,说自己的过去,但后来,汤禹成发现,自己也开始提问,开始关心,开始倾诉。
他仍然觉得,师傅之于他,他之于师傅,都是「可有可无」的人。直到最近,他决定搬家,去那家店做了最后一次推拿,他和师傅一起吃了顿饭,告别之前,师傅伸出右手,轻轻地放在他的肩膀上。
这个瞬间在汤禹成心里恒久地留下来。原来,友情早就开始了。
文|汤禹成
编辑|槐杨
快离开东边了,前天夜里,我去劲松附近常去的盲人推拿店,做了最后一次推拿。师傅听说我以后可能不来了,和领班打了招呼,提前收了工,约我吃宵夜。
这一年,我一共来这家推拿店八九次。在这样的店里,如果来第二次依然选择了第一次的技师,那可能之后的每一次都是他了。选择他的理由很简单:他表现出了一种强大的「韧劲」。我有轻微肩周炎,左部肩胛骨有时会疼得抬不起来,他反复用力揉按那个部位,每次按完,都让我抬起胳膊试试。
「这里还疼吗?」
「还疼。」
「现在呢?」
他一次又一次尝试,像在和什么较劲。大概20次后,我被这种有些可爱的好胜心打动了,心虚地说了句,「好像不疼了。」
交流多了起来,他的生活陆续地出现在我眼前。他从小体弱多病,家人让他多锻炼,可疫情后,附近大学的操场进不去,他好久没跑步,不知道该去哪儿。前一次来,他说想回老家开一家小小的推拿店,生活会比在北京轻松、快乐。下次来,他又会沮丧地说,家乡那边的店租也很贵,攒的钱还不够,算了吧。消费带来的界限逐渐松动,有一天,他推拿时问我,结束后忙不忙,要不要一起去喝酒?
「真的不喝吗?」付款时,他最后一次向我争取。我不知道如何应对,假托还有工作,匆匆推开玻璃门。通常,他会送我出来,但那一天,我没好意思回头。他说过,回到宿舍,除了玩手机就是睡觉,很少和同事交流。可能是干活强度大,回去后累得没有力气讲话,可能彼此之间没什么共同语言,也可能是好多人住一起,怕讲话吵到人家……他应该是个孤独的人,他自己也感受到了这种孤独,但是城市里,一个人如何承担另一个人的孤独呢?很快,我把他抛在脑后。
去年秋天,我又在电话里点他的钟,店家说他不在,我挂断了电话。那几天,楼下保安刚好换了人,以前那个爱唠嗑的保安忽然不见了,我意识到,可能有一天,这个师傅也就消失了,像我遇到的大部分人,交集,消失,一个过客。
一周后,我还是去了店里,他竟然重新出现了,和往常一样,肩膀上挂着条毛巾,笑着说「好久不见」。原来,他回了老家,休了几天假。那一天,他加上了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