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传承与创新肩周炎的福音 [复制链接]

1#
肩关节周围炎是肩关节、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慢性退行性变化的疾病,以肩关节周围疼痛、活动障碍和肌肉萎缩为主要症状的症候群。一般认为,本病多与体虚、劳损或外感风寒有关。外邪侵袭肩部,气血凝滞,经络阻滞不通,导致肩部长期固定疼痛,日轻夜重,严重时活动受限,好发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体力劳动者多见,尤以上举、外展及内、外旋受限,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特别是肱二头肌长头腱沟明显,肩周肌肉痉挛或肌萎缩,外展功能受限明显,出现典型的“外展扛肩现象”。X线及化验检查一般无异常发现。笔者选用平衡针法肩痛穴微创埋线治疗肩周炎患者例。介绍如下。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根据诊断标准共纳入肩关节周围炎患者例,病例均来自年1月至年7月上海浦东新区书院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灸科门诊,按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分别为埋线组与电针组。埋线组60例,其中男26例,女34例;年龄40-65岁,平均年龄52岁;平均病程(61±10)天。电针组60例,其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42-65岁,平均年龄51岁;平均病程(62±10)天。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药行业标准之《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①慢性劳损,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受风寒湿邪所致。②年龄40~65岁之间,急性或慢性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③肩关节前、后、外侧均有压痛,肩周肌肉痉挛或萎缩,外展功能受限明显,出现典型的“外展扛肩现象”。④X线及化验检查一般无异常发现,病程久者可显示骨质疏松或者肩袖钙化。

⑤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①合并有神经根型颈椎病或者肿瘤转移的患者。②意识障碍,痴呆,合并心脏、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③重度抑郁,精神失常及其他精神障碍及药物依赖者。④怀孕妇女。治疗方法2.1埋线组

取穴:

肩痛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腓骨小头与外踝高点连线的上1/3处(足三里穴下1.5寸,上巨虚穴上1.5寸,偏于腓侧1寸),采用交叉取穴原则,左肩痛取右侧穴位,右肩痛取左侧穴位,双肩痛取双侧穴位。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局部碘伏常规消*,采用0.9号一次性使用埋线针,和2-0PGLA线体(均由上海雅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用小镊子将线体置入埋线针前端,然后左手拇、示指略分开固定于穴位处,右手拇指和示指、中指捏持针柄,迅速用腕力将针对准肩痛穴快速刺入皮下,垂直进针伸入1.2寸(长度30mm),行小幅度提、插、捻、转手法得气,至针感强烈,局部有酸麻胀痛,远端有触电感或闪电式向足面足趾或踝关节传导为宜,右手示指轻轻推动针芯,重复压下弹簧2~3次,将线体完全植入穴位内,同时右手拇指和中指捏持针柄轻轻退出针体,将针尖退出皮肤,立即用干棉棒压迫针孔片刻,并敷医用输液胶贴,并配合患肩活动;约有3%患者向患侧肩部有传导感应。视病情轻重,一般每周埋线1次,3周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对症状严重者可再施1疗程,疗程之间间隔7天。2.2电针组取穴:肩内陵:正坐垂肩,在腋前皱襞顶端于肩髃穴连线的中点;肩髃:上臂外展,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肩髎: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当肩髃穴后之凹陷中;肩贞:肩关节的后下方,当上臂内收时,在腋后横纹头上1寸处。操作:患者取坐位,局部常规消*,采用28号2寸(规格:直径0.38mm长度50mm)毫针,行直刺,针刺深度30mm。针感为局部酸麻胀痛。连接G-型电针治疗仪,选用连续波,留针30min,每日针刺1次,每周间隔休息2天,3周为1疗程。对症状严重者可再施1疗程,疗程之间间隔7天。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进行表示。治疗效果3.1疗效标准参照《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的疗效评定,根据肩周炎疼痛等主要症状改善程度分为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4个等级。临床痊愈:肩关节疼痛、粘连症状消失,肩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正常。显效:肩关节疼痛、粘连症状缓解明显,肩关节活动范围改善明显,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基本恢复正常。有效:肩关节疼痛、粘连症状基本缓解,肩关节活动范围部分改善,正常劳动和工作后症状有所加重,休息后缓解,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较好。无效:肩关节疼痛、粘连症状无改善,临床症状无改变,不能正常劳动和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差。

3.2治疗结果(见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P0.05,表明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埋线组临床痊愈率、总有效率均优于电针组。典型病例患者,男,55岁,农民,年5月17日初诊。患者自诉半年来无明显诱因,时感左肩疼痛,手臂不能上抬过头,肩关节外展和内旋等活动受限,局部按压有广泛性压痛,伴有颈部和上臂放射痛,自觉寒冷感,刮风下雨时加重。每天凌晨发生针刺样疼痛,转而因痛不能寐,清晨活动可轻缓,日轻夜重,穿衣活动困难。曾多次求诊作针灸﹑封闭、拔火罐,口服止痛片等治疗,均未得效。查体:局部皮肤无红肿,压痛明显,右臂不能上举,抬举受限。舌黯有齿痕、苔薄,脉细沉。采用上述埋线方法,每周1次,经1个疗程3周治疗,达到临床治愈,至今未再复发。讨论

肩周炎好发于50岁左右,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五旬之人,正气不足,营卫渐虚,筋骨衰颓,复因局部感受风寒,或劳累闪挫,或习惯偏侧而卧,筋脉受到长期压迫,遂致气血阻滞而成肩痛,经脉闭阻,以致不通则痛,筋肉粘连,直至肩关节活动障碍,形成“冻结肩”。

《针灸集成》:“肩痛累月,肩节如胶连接不能举,取肩下腋上兼刺筋结处。针刺能够有效治疗肩周炎,已被大量临床实践与相关研究所证实。但是采用肩关节局部取穴,尚有针刺治疗时患者因惧怕疼痛而不敢活动肩关节、不便留针,医者在肩关节实施手法治疗困难、疗程长、恢复慢等缺点。

在临床中,我们发现肩关节患者多有夜间痛或者长时间静止疼痛加重,而活动后疼痛减轻的特点。因此选用埋线疗法治疗肩周炎产生长效作用是较好的治疗方法,既不影响患者肩部活动与局部治疗,也不影响患者夜间休息。埋线整个操作过程包括了针刺、穴注、刺血、割治、同时也包含了埋针效应,是一种融多种疗法、多种效应于一体的综合性治疗法,延长刺激时间,对穴位起到缓慢良性的“长效针感”效应,弥补了针刺时间短,疗效不巩固、易复发及就诊次数多等缺点。埋线后,PGLA线体将会在人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和吸收,对穴位产生的生物、物理及生化刺激可长达15-30天或更长,使人体机能在这种良性刺激下不断得以调整和修复,使神经功能紊乱及内分泌失调得以改善,即通过经络--神经--皮层—内脏的综合调节达到治疗疾病,起到比单一的电针治疗更长久的疗效。肩痛穴埋线治疗肩周炎运用平衡针法取穴,对疾病的治疗是整体的、宏观的、全局的。采用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的方法,通过针刺部位引导“气至病所”的针感,对经络的长效刺激,从而使病所在较长时间里依靠这种良性刺激不断得以调整、完善、修复,真正起到恢复整体平衡,祛除疾病的目的,体现了《内经》中“深纳而久留之,以治顽疾”的治疗思想。埋线疗法具有简、便、廉、效的作用,在临床上取得满意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针刀医学培训中心

重点诠释临床中常见疾病治疗时的疾病诊断、针刀微创手术入路、安全点的定位、危险区的划分、入路术式及刀法、手术操作及步骤解析、讲解各种病症的影像诊断、局部解剖及术后手法等。

魏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