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系列的文章不是以庄子为话题中心么?为什么要突然谈到猪肉呢?
别急,并不是要画风跑偏了。
《庄子》这本书除了有文学价值、哲学价值外,更是一本战国时代的社会面貌图谱。笔者在阅读庄子的过程中,一个色彩斑斓的战国时代画卷在面前徐徐展开。今天,只是借猪肉这个角度,略窥战国风采而已。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很多人都认为古人由于偏见而不愿意吃猪肉,甚至认为猪肉在古代是一种贫贱的象征。这一点在时下的穿越小说、穿越剧中表现的尤为多见,但这实在是一种谬误。
古人并不是不喜欢吃猪肉,也不是对猪肉有所偏见。而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对猪肉的需求程度,在不时地起伏而已。
可以肯定的是,先秦时期的猪肉已经开始常见;秦汉时期食用猪肉达到一个高峰;三国两晋直到唐朝一代,猪肉食用率下降;宋朝以后,猪肉食用习惯逐渐回归;元蒙时期猪肉又开始低迷;明清两代,猪肉食用势头直追猛赶,终于进入了全民食猪时代!
先从“家”字说起:有猪才有家!
中文里“家”这个字很有意思。
一个“宀”+“豕”(念shǐ)字组合成了家。“豕”这个字就是猪的意思;“宀”就是房顶,有遮风避雨的意思。有房子、有猪才称得上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安身之所。世界那么大,有猪才有家!
遮风避雨的避难所,以及稳定的食物来源,这是人类定居文明的源头,一个“家”字透漏出了太多的信息。
“尊贵的”猪肉
猪肉在先秦出现的时候,是表示尊贵,而不是表示贫贱。
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这是先秦时期的肉食江湖秩序,猪肉仅仅排在牛羊肉后边,胜过鱼。
太牢是祭祀给祖先和上苍的贡品,中国人对祖先和天都有莫大的敬畏之心,祭祀时也一定把最好的食物祭祀出来。猪肉作为三牲之一献给祖先和上苍,充分说明了猪肉在古人心中的地位。
在山西博物院中,还有一件西周时期的猪尊青铜器。把猪的形象熔铸为祭祀之器,这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猪肉之尊贵。
《庄子》里的刍豢之别和战国养猪业之细分
除了这种形而上的尊敬,我更在庄子里找到了一些系统性的证据。
比如说《庄子》的《盗跖》篇中提到“刍豢”的概念。食草的牛羊为刍,食谷的狗猪为豢。这是战国时期,养殖业精细化细分的证据之一。
我们知道,人类是一种很马虎的动物,只会对特别关心的事物做概念细分。拿今天的人举例,我们把手机分成了:功能机、拍照机、智能机、老人机……,我们也会把汽车分为:代步车、商务车、越野车、跑车……
对单一门类的概念进行细致化区分,是时代整体兴趣取向的一个标志。对手机和汽车细致化区分,正代表我们这个时代最耀眼的产业是汽车制造业和手机制造业。
回到庄子的时代,不仅把养殖业细分了刍豢之别,单单一个猪还有更为细致的划分。比如庄子通篇中就对猪这个概念有更为细致的划分:
豚:小猪,亦泛指猪。
子:小猪仔。
豕:指公猪。
彘:本指母猪或大猪,后泛指一般的猪。
豨:巨大的野猪。
今天,我们的养猪业非常发达,但是相信一般人对猪的划分绝对没有这么细致。即便是对天天吃的猪肉,大约也只有五花、里脊、蹄髈等等的区分,而不是对猪本身的细分概念。由此而反观之,可见庄子时代猪肉的地位之尊崇了。
《庄子》对民间猪肉交易和猪的家庭化养殖记载
也有朋友可能会提出疑问:既然养猪这件事在战国时代如此尊崇,那会不会是一种贵族产业?并没有普及到平民呢?
这一点,《庄子·应帝王》中也有记载:列子食豕如食人。列子有一段时间呆在乡间隐居,过着最贫贱的生活,天天就干两件事,一是帮助老婆做饭,二是每天按时喂猪。只不过列子的喂猪有点不同,就是用给人做饭的心态来制作猪饲料。
庄子的本义是要描述一种“齐物我”的哲学境界,但不妨我们从中看出战国时期的平民生活状态:养猪业已经深入到每一个普通家庭之中了!
除了家庭化养殖,战国时期的民间猪肉交易行为也是极为发达的。
《庄子·知北游》中有这样一个记载:正获之问於监市履豨也,每下愈况。
正获是指市场管理部主任,监市是市场管理员。市场管理部的主任问:怎样来检验猪的肥瘦?市场管理员告诉他:拿起猪蹄子来踩一踩就知道了。因为愈往腿的下部愈难长膘,如果下腿踩上去都很肥,猪的其他部位就更肥了。
这是一个非常生动的市井场面记述。这说明在庄子的时代,不仅已经有了猪肉交易的市场,而且已经形成了体系化的猪肉商品质检!
鸿门宴上的猪肘子
战国时期养猪业达到了一个高峰,猪肉的食用也达到了一个高峰,这种影响甚至延续到了秦汉时期,一个最著名的例证就是鸿门宴上的一块大猪肘子。
鸿门宴上,楚霸王项羽在亚父范曾的撺掇下,准备杀了刘邦这个不规矩的流氓,猛将樊哙突然闯进来把刘邦保住了。为了缓解尴尬的气氛,项羽夸赞樊哙:真乃壮士也!还赏赐给了樊哙一坨“生彘肩”。樊哙拿到赏赐也不出去,把盾牌放地上当案板,提起宝剑当做菜刀,切吧切吧就把这一坨“生彘肩”给生吃了!
生彘肩是啥东西呢?就是猪的前腿。能在西楚霸王和汉王刘邦聚会宴席上出现的食材,绝不可能是一般东西。而且项羽还是把猪前腿作为对猛将的赏赐,亦可见出其珍贵了。
樊哙这个粗人,如果项羽这个大敌赏赐给他其它东西,他估计看也不看就扔了。不过这大猪肘子扔了实在可惜,就当场吃了!
阉割技术流失造成的“猪退羊进”
从三国时代开始,直到盛唐之前,这是一个生产力滑坡的时代,猪肉养殖业也没有幸免。在这段历史跨度里,养猪业开始萧条,猪肉的江湖地位也逐渐下降,猪退羊进的局面形成!猪的饲养规模急剧萎缩,羊肉从此成为中国人主要肉食长达千年之久。
南北朝时期的《洛阳伽蓝记》已称“羊者是陆产之最”。唐代文人笔下经常出现的是“羊羔美酒”,猪肉却鲜有提及。这从《太平广记》中有关唐代肉类的记述总共有处,羊肉独占47处,而猪肉只有12处便可见一斑。
如果说在三国两晋、五胡乱华的时期,可以用战争对生产力的破坏来解释养猪业的萧条,那么盛唐一统之后,养猪业继续萎靡该怎么解释呢?
历史上没有详细的记载。不过我大胆推测了一下,其原因极有可能是阉割技术的流失。
猪的产业化养殖,需要有一个技术依托,就是阉割技术。猪的阉割主要有四大作用:避免争斗、避免怀孕、提升肉质、养殖周期缩短。
如果不进行阉割,分泌的性激素使肉味难闻,做成的菜品就会有很大的骚味。口感差、加工困难,这应该是盛唐以后猪肉再难崛起的原因!
被一个吃货改变了的世界
宋朝的猪肉回归,要感谢天下第一的大吃货:苏轼。
可以说正是苏轼对猪肉的偏爱,才重新振奋了宋朝猪肉养殖业的态势。
苏东坡其实并不是一开始就喜欢吃猪肉的,而是被贬到黄州后,才突然爆发出对猪肉的极大热爱。
黄州是什么地方呢?湖北。这已经是传统的中原文化区之外了。也是当年五胡乱华没有波及太深的地区,更重要的是北方贵族衣冠南渡后的休养生息之地。也就是说,这里很可能保留了猪的阉割技术。所以,黄州地区的猪,是肉质鲜美,没有骚味的。
在这里,苏东坡写出了大名鼎鼎的《猪肉颂》,还在各种各样的渠道里大赞猪肉之鲜美!这就相当于一个超级大V,天天转载红烧肉美食分享。
于是,在苏东坡的带动下,全民都开始追捧猪肉。宋朝的猪肉养殖业也开始逐渐的回归。
再开一个脑洞,如果不是苏东坡重新唤醒了猪肉养殖,也许一直崛起的羊养殖,会更加迅速地加速土地荒漠化进程,今天的环境形势也许会更为严峻!
元蒙时代的猪肉低迷期
元朝的统治者是蒙古人,他们的饮食习惯就是吃羊肉。
统治者的喜好,就是整个时代的喜好。再加上西方伊斯兰世界东进,也对猪肉饮食习惯有所压制。
所以,在元蒙统治的一百年里,猪肉的回归再次受到了挫折。
香料的引进加速了“猪进羊退”的格局
明朝的一大特质就是新事物的发现和传入。
原产美洲的辣椒、土豆传入中国,原产于南方的大料、桂皮也借着更为便捷的海、漕运输渠道,大量进入北方。这些新事物对猪肉的重新崛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青椒炒肉、猪肉炖土豆,这些都是家常好菜啊!
同时,朱元璋为了增加粮食生产总量,甚至直接指导民间的种植、养殖产业。这一点直接打击了羊类的养殖!
提到朱元璋,还有一个更有意思的事迹,就是禁猪令。因为猪和朱同音,所以在明朝初期,曾经禁止杀猪。结果搞得连祭祀太庙的三牲都凑不齐,无奈之下才废除禁猪令。这一禁一废,反而刺激了大众对养猪业的记忆——民间总是对官方抱有一种叛逆情节的!
明朝的猪类养殖业到底有多兴盛呢?从《本草纲目》的一个记载可以见出:猪临杀惊气归心,绝气归肝,俱尔可食,食必伤人。
这段话表面上是在说猪肉的危害的。但李时珍为什么会这么担心猪肉的危害呢?正是因为猪肉的普及程度太高了。正如我们今天对转基因食品的担忧是一样的:正因为转基因食品已经充斥超市,所以才开始担忧。
现代“猪进羊退”的最终格局
当代中国,猪肉已经是餐桌上的绝对主角了,可以说彻底形成了“猪进羊退”的最终格局。
这种格局的形成,既有猪肉烹饪技巧的大发展的原因,也有养猪业规模化形成的原因,更有环境保护的原因存在。羊类的养殖,对草场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如果一个如此庞大的国家都嗜食羊肉,倒逼羊类养殖规模升级,那么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也是不可估量的。
幸好有先秦时代的猪肉记忆,幸好有苏东坡的《猪肉颂》,幸好我们选择了猪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