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都说不通则痛,为什么你的疼痛用通络的方法 [复制链接]

1#

身上有哪个地方疼痛,找个地方去按摩一下,理疗师说,你这是经脉淤堵了,需要疏通筋络。你问他,你怎么知道我是经脉淤堵了?他说,古语说,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痛就是因为不通,不通就是淤堵了。话说的振振有词,有理有据。可是经过他的疏通,有时候有效,有时候效果又不好,或者是刚开始有效,后期的效果不好。这是为什么呢?古语说错了,还是理疗师说错了?又有一些老风湿,颈肩腰腿疼痛的人,吃很多驱风通络的药效果也不好,这是为什么呢?

颈肩腰腿痛,中医一般叫风湿痹痛,痹,就是阻塞,不通的意思。有个女病人,肩臂痛,活动不利,来找我看,我给她用疏通的药物,配合针灸按摩,症状稍缓解,过几天又痛。效果不是很好。于是我想到,《临证指南医案》上记载的叶天士的一则医案,说,邹某,54岁,阳明脉衰,肩胛筋缓,不举而痛。治当通补脉络,莫进风攻。用黄芪,白术,当归,防风,姜黄,桑枝。他的意思是说,不能单纯的用祛风药物攻邪,需要补阳明,通脉络才行。于是我就要她买一盒参苓白术散配合服用。加服这个药后,肩部就不痛了。

我有一次感冒了,自己服用发散风寒的药物,发汗后,身上轻松了,遗留下来肩背痛,我再用神灯烤,当时很舒服,过后还是痛,然后我又用苍术等发汗运脾透气的药,想不到服用后,痛还变重了。

于是我马上又想到了虚,古语说,不通则痛,不荣也痛。这痛的背后是虚,不通的背后是不荣。如果血脉不充实,再怎么去调气血,疏通筋络,都不可能真正的通起来。如果血脉气血充实,如同河道水足,自然水到渠成,不需要去特别疏导。于是我再吃参苓白术散,也是吃一次就减轻,吃第二次就好了。

为什么补脾胃气血的参苓白术散,能够治肩部痹痛呢?为什么古人说,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呢?为什么肩周炎又叫五十肩,病人都是50岁左右的人呢?为什么古代治痹症的名方,三痹汤,独活寄生汤,大防风汤等都是以补益气血养其真为主,稍加以顺其性,透邪外出,而不是见痹止痛,见痹通经络?

原来,脾旺能够旺四肢,脾胃乃是气血生化之源。大凡五十岁左右的人,身体已经走下坡路,首先下坡的便是气血,气血不旺,上养不足,像头晕、眼花、耳鸣、肩背凉痛等常见杂症纷纷都来了。脾胃气血不足,四肢缺乏水谷气血供养,不荣则痛。这参苓白术散,就是补中焦的脾胃气血,人体脾胃是四肢经脉的大水库,为水谷之海,诸不足,应当在脾土中求。所以这时必须先看到人的体质,然后再去调病。

清代孟河医派的名医费伯雄说,风痹者,血不荣筋,风入节络,当以养血为第一,通络次之,祛风又次之。若不补血而先事搜风,营益燥而筋益拘急,殊非治法。先用大剂补血去风,后即加入参苓白术以补气分,营卫平调,方无偏胜之患。

所以说,我们身上的痛,不止是经络不通可以引起,还有气血不足也可以引起。就是古语说的,不通则痛,不荣也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