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王远两年前,因为“15年来坚持卖3块钱一碗的拉面”,山东费县的程运付火了。随着网络的喧嚣退潮,“拉面哥”近况如何?春节前,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到程运付家中与他聊了聊。00:39地名在手机地图上,“山东拉面哥”成为一个地名。如果不知道程运付的家在哪里,你只要在手机地图上输入“拉面哥”三个字就可以了。程运付的家在杨树行,是沂蒙山区腹地的一个小山村,也是一个自然村,归属于山东省临沂市费县梁邱镇马蹄河村,费县县城西南30多公里。听说是去访问拉面哥,在去杨树行的路上,司机师傅告诉记者,尽管此前送过很多乘客,但与“拉面哥”缘悭一面。“正好我也去看看他。”司机师傅说,一年多来,去看拉面哥的人比以前少多了。进入梁邱镇,一个个小山丘连绵不绝。司机师傅用略微夸张的语气说,有一段时间,这条路上都是去看拉面哥的车,还有交警在这里执勤呢。从兴梁公路下来,车辆拐往杨树行村。2公里的乡间小道铺上了新的沥青。记者后来在与“拉面哥”交谈时得知,几个月前,公路刚修完,很平整。村庄在望了,公路旁有一处孩子玩的游乐场,五颜六色的,尽管并没有看到有小朋友在玩,但这在别处的村庄并不多见。背靠几处小山,杨树行就在山脚,依山而建。村庄入口处,是一饭店。饭店旁,是一较为宽阔的场地,停着七八辆车,其中几辆还挂着外地牌号。看到一对夫妇领着孩子站在一辆车旁,记者上前打听“拉面哥”家的住处。孩子的爸爸说,“我也不知道,我们也是刚来,来看拉面哥的。”记者这才注意到他的泰安车牌。一位走来的老太太告诉我们,沿路走上去,一拐弯,不用问就知道了。记者、送记者的滴滴司机、泰安夫妇我们一起走上去。果然,一拐弯的胡同里,一排案板、帐篷就出现在眼前,还有几排像是长途车上拆卸下来的软座。背阴处,座位上还有积雪未化。这里很安静。敞开“拉面哥”家的大门是敞开着的。门前是一个绿色的大顶棚,上面悬挂着一串串红色的小灯笼,这里就是“拉面哥”家。几个成年人在门前布置着彩灯,两个三脚架架起的两部手机对准了他们。手机后是两位在直播的主播,对着手机在和网友聊天。“拉面哥在家,进去就行。”程运付的家和华北平原的大多数农家庭院并无二致。堂屋坐北朝南,东西两侧是跨屋。房屋看起来也有二三十年了,墙上贴的瓷瓦颜色样式还是上世纪末农村流行过的。“来了,兄弟。”看见来人,程运付从侧屋赶忙走出来,手里拿着烟,递给眼前人。虽然都是陌生人,但他热情又客气说着闲话,“年前就不准备出摊了,还剩下这几天,做拉面的一整套东西都得收拾。”程运付瘦瘦高高的,头发有些乱,一笑,脸上的皱纹就荡漾开。进入屋里,他们一家三口都在。“咱兄弟们说实话,粉丝也好,来玩的游客也好,不管哪里来的,只要来我家,就跟到个人(自己)家一样,咱山东人不是好客嘛!”程运付告诉记者,几乎每天都会有慕名而来的人,他不会拒绝,他都热心招待。回忆常年风吹日晒,让他的面庞充满“沧桑”。程运付出生于年,他调侃自己的面容说,“不知道我的人,见了我都问,你五十几了?我说我是80后,他们都很惊讶。我前几年带着儿子去县城进货,顺便给他买件衣服,服装店的店老板问我,这是你孙子呀?”说完,他止不住笑起来。算起来,程运付赶集卖拉面已经十五六年了。他的家庭并不富裕,年,结婚后,他和妻子跟着岳父卖面食,“就是水煎包、锅贴卷子这些东西。俺丈人就让我跟着赶个集,挣个零花。”卖了一年面食,他就想着做拉面。赶集卖拉面是个辛苦活。他和妻子两个人,骑着摩托三轮,到处赶集卖拉面,“五天赶四个集”,远的乡镇要走几十公里路。“天天晚上,11点之前,你别想睡觉。”程运付回忆说,赶集回来,就收拾第二天赶集需要的东西,“赶到集上,伸开炉子,铺开家什就开始卖”。“除了面条,那时候我还卖馄饨,你嫂子包馄饨。拉面它劲道,上年纪的老人,牙口不好,不好咬,他就喝馄饨,滑溜,有吃有喝。”这是程运付的经验之谈。“再冷的天,凌晨三四点钟,就得起来。盘子、桌子、板凳、碗、筷子,什么都得拿着,就和搬家一样,缺一样就不管(行)。”听到这里,程运付的妻子接过话头,“做拉面根本不能穿棉袄,冬天他就光穿个衬衣、毛衣。”“穿厚了使不开劲。”常年拉面,也让程运付有了职业病,患上了肩周炎,“一阴天下雨就疼”。“那时候,一天再不忙,也得四袋面,最多一集用了七袋子面。”程运付回忆说,由于用料实惠,一袋子面也就做个七八十碗面。“谁让多放点,咱都多给点。不管挣钱多少,叫人吃饱。”三块“来吃拉面的都是俺周围的父老乡亲,都是在给俺帮忙。我说你给我帮忙,我也给你们帮忙,我多收一块钱我也发不了财。”说起拉面三块钱,十多年未涨价的事情,他这样解释。程运付回忆,最开始的时候,他的拉面一块钱一碗。后来面粉、肉的价格上涨,成本上涨,改成一块五、两块,到了三块钱一碗,就没再涨。“有一年肉价格很高,我就和咱老百姓(食客)商量,我不给你放肉了,我多给你点面,但是价格不变。我要给你放肉,我就赔了。”程运付很实在地说,人家赶集吃个饭,就想吃个饱,谁还想着吃那点肉。“我这样一说,就都愿意。等肉价掉下来了,你不让我多放,我也给你多放点。”“不可能不挣钱,一碗面三毛五毛的。”关于拉面价格,程运付有自己的盘算。他说,农村消费水平低,和大城市不一样,“售价很高了,老百姓也不接受”。他也不是没想过涨价,涨到“五七六块”一碗,也不是不可以,但他不好意思,“坚持三块钱不变,想的也是人情,他们成天(每次赶集)来,都是熟人。”“卖拉面这么多年,还不如两口子都出去打工挣的钱多。”尽管收入不高,程运付说,一年还能剩个三五万,够生活了。“这么多年了,吃我拉面的人,不单纯的是客户,很多都成了朋友。忙不开,他们也给我收拾桌子板凳。来吃拉面就是让我挣钱,给我帮忙。”在程运付的思想里,光顾他的拉面摊,就是给他帮忙。那天,他在镇上碰到几个附近砂岩厂的打工人,都来自四川。“有六七年了,以前光吃我拉面。好长时间不见了,那天他们在镇上碰见我,喊我。我一问,他们在等车回厂,我正好开着车,就送他们回去。”程运付说,在路上,他们告诉他,“你的拉面一是好喝,再一个也实惠,他们也服气。”通过这趟送人,程运付了解到,砂岩厂的四川员工有不回家过年的,都是他拉面摊的老客户,他也有了一个“小小的计划”,“我和俺媳妇商量着,过年让他们来家里吃顿饭”。春节期间,来自四川的打工人果然被邀请到程运付家中,有当地的主播将他们聚餐的场景发到了短视频平台上。变化“慌,太慌了!”回忆自己刚“火”的时候,程运付重重地连说了两个“慌”。当时,他的心里很慌张。每天都在卖拉面,程运付感觉“和社会有点脱轨了”。“平时忙,从早忙到晚,根本没有时间看手机,也不接触网络。”他说,前两年,他和喝拉面的客户拉拉呱,被拍了视频传到网上去了。“人家和我说,你成了网红了,我说我根本没看到过。你说你们的,我做我的。”拉面哥火了。“突然间,家门前来了这么多人,人山人海的,心里确实慌张。哪里来的都有。”程运付说,他就是一个卖拉面的,“要长相没长相,要才艺没才艺,咱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的